5G赋能、赋值、赋智作用不断彰显
发布时间:2023-10-26 10:26 文章来源: 人民邮电报

  “从黑龙江漠河到海南三沙,从海拔5000多米的新疆红其拉甫口岸到地下200多米深的山西矿井,均已经覆盖5G信号。”日前,在上海举办的2023年中国5G发展大会上,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截至9月底,我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318.9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7.37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42.8%,5G行业虚拟专网超2万个。

  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5G技术加速在行业落地和应用。当前,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已成为数据资源畅通循环的关键支撑,引领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从有到优 从弱到强

  5G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

  在上海宝山钢铁热轧厂,应用5G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提前预测风险点位并加以修复;部署5G集群通信系统,打造专用无线数字集群调度系统,武汉地铁通过“一键调度”可实现语音传达到人、视频推送到端,极大降低运营故障和通信中断的风险;在施耐德电气,将5G与企业工业生产网络深度融合,通过5G LAN承载PLC工业控制功能,实现“5G进内网”和“5G深入核心生产环节”,规模商用落地全球首个5G PLC南向柔性产线。

  “以往焊机都是通过网线连接,有线连接的焊机有可能互相影响运动路径,线缆发生故障会难以实时监测焊接的质量。5G网络恰好解决了这一行业痛点。”上海电信智能制造业务负责人张君霄告诉记者,以民用船的“顶流”——LNG举例,从一颗螺丝钉到最后的成品船,涉及1000多道工序、千万个零部件,焊接是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序之一,焊接的质量直接关系着船舶的质量。经过技术攻关,上海电信和江南造船公司正在持续推动焊机替代人工现场操作,通过5G网络实现协同作业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故障发生率。

  在武汉地铁19号线,来来往往的地铁车厢安全有序。湖北移动武汉分公司高级项目经理陈泉莹告诉记者,她的团队刚完成了该趟线路5G集群通信系统的全面部署,这也是国内地铁首次商用5G专网。现在,利用5G行业专网、5G集群调度平台等通信装备,控制中心的人能够实时看到区间隧道以及列车上所有的图像,维护人员可以携带手持终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行车过程中所有信息都可以回传,视频还能存储。对于庞大而精密的地铁系统来说,这意味着更高的运营效率和可靠性。

  在施耐德电气工厂,由中国联通联合产业链共同打造的5G+PLC赋能的柔性装配线更加模块化,意味着生产线的切换需要15分钟而不是7天,占地面积减少50%,生产能力提升12%,并消除了与重新布置生产线或报废产品相关的成本。同时,5G的相关解决方案也已扩展到施耐德电气的供应商,以打通整个价值链,使得材料协调时间缩短48%。

  工信部在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5G关键技术取得整体性突破,已形成涵盖系统、芯片、终端、仪表等环节较为完整的5G产业链,产业基础实力持续增强。5G应用已广泛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67个,5G赋能赋值赋智作用不断彰显。

  创新赋能 加速融合

  5G发展步入“快车道”

  当前,我国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数量全球占比超42%。连续举办六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参赛项目从第一届的334个跃升到第六届的4.5万个,累计达9.4万个,参赛主体从第一届的189家增加至第六届的近1.6万家,我国5G应用的创新热情持续高涨。

  自5G商用以来,5G应用融合产业体系初步构建,新型产品应用规模持续扩大,5G融合应用多主体生态初步形成。我国5G应用正在由监控巡检等外围环节向生产控制等核心环节稳步拓展。“在全球,5G行业应用创新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字化生活三个方向开展,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组织机构重视在其运营中实施5G技术的潜在好处,工业互联网、文体活动、医疗健康、智慧交通等是开展5G应用较为集中的领域。”南开大学原校长、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原主席龚克表示。

  “目前5G在行业的应用仍以龙头企业为主,未来将更多带动中小企业应用5G技术,并探索更多可行的解决方案。”中国信通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推进5G应用规模化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依然存在,高成本和融合难仍旧是5G规模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日前,工信部印发《关于推进5G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要打造5G轻量化完整产业体系,实现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融合应用规模上量,安全能力同步增强。这被业界认为是吹响了5G轻量化技术规模商用的号角。

  与此同时,工信部启动5G应用“扬帆之城”评估工作。该评估通过打造一批5G规模化应用城市标杆,推动各地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强化政策保障,逐步带动形成全国5G规模应用之势,更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总而言之,我国5G发展已经进入应用规模化的新阶段,应以业务发展为中心,着力应用创新、提升用户体验,创造更高效益。”龚克表示,应提升面向行业的5G增强技术产品供给能力,加快5G与行业系统及装备产品融合,构建可规模推广的5G融合应用、网络及终端融合产品体系。此外,还应加强跨行业融合标准体系建设,构建“标准制定+实验室技术验证+外场适配验证”的标准落地体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