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业合作 共享智能红利
中国与东盟共筑AI合作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04-18 15:19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近期,一款中国研发的人工智能应用——“澜沧江—湄公河地区油茶有害生物智能识别程序”,在越南义安省、泰国清莱府等地广受欢迎,当地农户称其为“油茶种植的守护者”。

“遇到了油茶病虫害问题,当地农户就会打开应用拍照上传图片。在短短3秒内,他们就能获取识别结果及相应的防治方案,有效减少了油茶林损失。”4月17日,广西林科院林业大数据与智能化研究所所长韦维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文化相通。加强人工智能创新合作,让中越互利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广。

拓展创新合作新领域

越南山区,高产油茶树林立。近20年来,我国经常派出广西专家团,前往越南开展油茶产业合作研究,并建立油茶国际合作基地示范带动当地扶贫开发。

“然而,随着越南油茶林面积持续增长,病虫害发生日益严重,当地油茶种植农户因为辨识病虫害困难导致防控滞后。”韦维说。

在广西科技厅、广西大数据发展局的支持下,广西林科院与越南林业大学、泰国猜帕塔纳基金会在越南谅山省、义安省,以及泰国清莱府、清迈府等地联合开展了多期油茶有害生物调查,建立了中、泰、越三国油茶有害生物数据库,研建“澜沧江—湄公河地区油茶有害生物智能识别程序”。

“这一智能识别程序在越南、泰国等地进行试点应用,不仅使当地油茶有害生物灾害得到有效控制,也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韦维说。

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不但为越南民众带来了更多经济效益,也拓展了中越科技创新合作新领域。在中越双边技术转移工作机制等推动下,从技术示范推广到合作平台建设,从青年人才培养到联合研究开发,中越携手同行,相互成就。

近年来,广西与东盟国家不断深化交流合作,积累了海量多语言商务文本、跨境物流和跨文化交流数据等东盟语料资源,为促进中国与越南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和语言优势。

广西民族大学聚焦中文与东南亚非通用语言的交互需求,开发支持越南语等语言理解与翻译的大模型体系;聚焦工业与服务场景,与越南大南大学等共建实验室,研发机器视觉检测与智能机器人技术,计划于2025年实现越南工业与服务领域的应用落地。

“通过多维度的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广西民族大学推动与越南在大语言模型、机器人等领域的深度协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能。”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高兴宇说。

人工智能创新合作,正在推动中国与越南的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助力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行稳致远。

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引擎和新领域。

2023年7月,在南宁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上,中国科技部发布《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发展合作倡议》,提出将拓展中国—东盟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合作。

共享智能红利,走向美好未来。今年以来,从共建创新合作中心到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从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到打造跨境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广西与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加速向前。

2月19日,广西林科院与越南国立林业大学签署《广西林科院与越南国立林业大学关于人工智能赋能林业发展合作谅解备忘录》。“我们计划今年推出中国、越南、马来西亚、老挝和泰国五国语言版的桉树有害生物智能识别程序,将中国—东盟林业人工智能合作进一步走实。”韦维表示。

4月3日,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展示中心项目在南宁正式开工,标志着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也将为中越人工智能创新合作蓄势赋能。

“作为中国唯一面向东盟的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将充分发挥平台渠道优势,通过设立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专项、实施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研修计划、持续举办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科技合作活动等举措,推动中国与越南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合作。”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主要负责人表示。

“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作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广西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时代,正积极抢抓国家实施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等机遇,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服务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记者 刘昊)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