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蓄势待发!
发布时间:2025-04-03 10:45 文章来源:人民邮电报

6G已然成为2025年的全球热词之一。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培育6G等未来产业,到近日发布的《北京6G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我国已然踏上6G的跑道,蓄势待发!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6G将超越5G,通过更极致的性能激活更广泛的智能生活场景,成为未来智能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全球6G竞合加剧的大背景下,6G标准化如何布局、有哪些关键技术亟待突破、我国在6G发展过程中作出哪些贡献并面临怎样的挑战?本期“聚焦”带您一探究竟。

抢抓6G标准布局 加强全球创新协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发展6G等未来产业,引发各界热议。3月12日召开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传达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也强调,要持续推动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扩大5G规模化应用,加快6G研发进程。

6G,即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目标是提供更快的速率、更低的时延、更高的可靠性,融合通信、感知、计算、AI、大数据等多维能力,支持更多新兴应用场景。6G被视为下一代通信技术的核心突破方向,相较于5G,其峰值速率预计提升10倍至100倍,具备更强的覆盖能力和智能化特性,这不仅意味着网速的倍增级跃升,更被寄予希望能够引发人类生活方式的系统性变革,乃至支撑未来社会实现“实数融合、智慧泛在”。通过高速率以及低时延的方式,6G支撑下的泛在连接、泛在计算、数字孪生网络及区块链网络等,将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安全。此外,6G技术如果商用,将带动通信设备制造、芯片研发、应用开发等相关产业链快速发展,形成一个万亿级的新市场生态。

目前,全球6G技术研发已从概念探索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各国正围绕2030年商用目标加速布局,多国均积极开展6G技术研发,试图抢占战略制高点,全球领域的6G研发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焦点。中国IMT-2030(6G)推进组、欧盟Hexa-X项目、美国Next G联盟、韩国6G Forum、日本XGMF以及印度Bharat 6G联盟等,是全球最早从事6G研发的机构组织,为6G的推进作出合力贡献。可以说,6G研发应用正加速迈入“标准前竞赛”的“争渡”阶段。

美国较早启动6G战略规划、加大相关技术研发投入、联合盟友加强国际6G技术与标准合作,并加紧“星链”卫星互联网发展;欧洲各国通过战略制定、资金支持、项目研发等形式推动6G研究,较早进入系统研究阶段;日本在三年前就设立4.5亿美元6G研究基金,全方位布局6G关键技术研究,建设共享的6G研究基础设施,并通过日本企业主导的产业联盟积极研发相关技术与产品;韩国发布“K-Network 2030”战略、6G研发推进战略等,重点推进中高频段技术、扩大覆盖范围技术、以软件为中心的网络等关键技术领域,并鼓励本土公司在国内生产制造用于6G的材料、零部件和设备……

我国高度重视6G研发工作,相关研究起步较早,不断加强6G关键技术攻关和系统布局,统筹产学研各方力量,开展6G技术试验,加快6G候选技术可行性验证,并积极参与全球6G国际标准研制。2019年,便成立了中国IMT-2030(6G)推进组,2021年发布《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2020年到2024年6月,中国6G专利申请数量持续保持全球第一,在6G发明创新方面优势明显。此前,在2024全球6G发展大会上,IMT-2030(6G)推进组组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2025年6月将启动6G技术标准研究,2025—2027年完成技术研究,2029年3月完成第一个版本的技术规范。

尽管统一标准是业界共同目标,但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制定全球标准仍需博弈。在今年2月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捷克、芬兰、法国、日本、韩国和瑞典十国发表联合声明,称就6G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和发展达成“共同原则”,将通过共同努力支持“开放、自由、全球性、可互操作、可靠、有弹性和安全的连接”,这份声明也被部分人士解读为西方国家试图遏制中国在6G技术标准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毋庸置疑的是,从5G的万物互联到6G的万物智联,全球各领域都在期待6G重塑多个行业,带来更多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IMT-2030(6G)推进组预测,面向2030年商用的6G网络中将涌现出智能体交互、通信感知、普惠智能等新业务、新服务。预计到2040年,6G各类终端连接数相比2022年增长超过30倍,月均流量增长超过130倍,最终为6G带来千亿级终端连接数、万亿级GB月均流量的广阔市场发展空间。

聚焦频谱资源与技术突破 在全球竞合中蹚出中国路径

“6G是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中关村泛联院副理事长、TD产业联盟秘书长杨骅在中关村论坛期间表示,频谱资源作为移动通信技术迭代的核心要素,其全球规划与协调深刻影响着6G技术路线与产业生态格局。在2023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23)上,中低频段(如700MHz、6GHz)的优化分配成为焦点议题,为全球6G频谱协调奠定规则基础。

经过国际社会多轮博弈与协商,国际电信联盟(ITU)最终形成区域性差异化6GHz方案:1区(欧洲、非洲、俄联邦及阿拉伯国家)将6425-7125MHz全频段用于移动通信(含5G/6G);2区(美洲)部分国家亦采用全频段划分;3区(亚太)则以7025-7125MHz为核心频段,部分国家可扩展至6425-7025MHz。这一决议兼顾了技术灵活性与频谱共享需求,折射出多方诉求的复杂性——美国曾主张将6GHz频段优先用于Wi-Fi,卫星通信行业则呼吁限制地面通信使用条件,最终形成的“区域适配”方案为全球频谱协同提供了实践样本。

“中国方案”在近年来的频谱资源竞合过程中持续释放影响力。工信部修订的《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表示,将6425-7125MHz频段全面或部分划归移动通信使用,既为国内6G技术研发预留战略资源,也为发展中国家优化网络建设成本提供实践参考。面对频谱资源供需矛盾,我国创新提出“高中低频段协同”策略——低频段(700MHz)聚焦广域覆盖,中频段(6GHz)保障大容量传输,高频段(24GHz以上)探索前沿技术突破。2024年,中信科移动在全球首次实现智能超表面(RIS)替代传统相控阵天线,于毫米波频段实现单用户5Gbps以上传输速率,为高频段商用化开辟全新路径。

6G技术搭建起未来信息通信产业的框架。太赫兹技术覆盖0.1THz至10THz频谱资源,可提供“Tb/s级”传输速率,适用于全息通信、短距超高速数据回传等场景;星地融合移动通信通过卫星与地面网络协同,实现海洋、沙漠等偏远区域全域覆盖。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陈山枝表示,6G将通过星地融合实现立体全域覆盖,支持新应用场景;智能超表面(RIS)技术通过动态调控电磁波,提升频谱效率超三成;信息通信与AI融合技术则实现网络自智优化、资源动态分配。

然而,6G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在移动通信领域,当我们用堆叠技术逼近香农定律极限时,通信系统已陷入不可持续的熵增陷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如是说。当前,信息通信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逼近极限,太赫兹器件成本高、大气衰减显著,空天地融合组网复杂度剧增,如何利用AI等技术与信息通信的深度融合突破传统路径,值得深入研究;国际标准博弈加剧,美日欧通过技术联盟争夺主导权;垂直行业应用生态尚未成熟,全息通信、自动驾驶等“杀手级”场景需跨领域协同创新。

面对机遇与挑战,中国正以开放姿态推动全球合作。在2024全球6G发展大会上,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呼吁,各国政府、6G推进组织、产业界、学术界等,充分沟通、凝聚共识,携手打造性能优异、开放合作、标准统一的6G。作为6G研发的重要参与者,我国将继续发挥5G积累的技术优势,在频谱规划、标准制定、生态构建等方面贡献“中国方案”,与国际社会共同推动6G技术造福全人类。

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 营造6G应用场景与生态

6G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智慧泛在、虚实交融”的数字世界,其应用场景将突破传统通信边界,深度赋能垂直行业。当前,全球产业界正围绕沉浸式交互、数字孪生、低空经济等方向展开探索,生态体系构建成为6G发展的关键命题。6G的革命性不仅在于技术升级,更在于其催生的全新应用生态。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6G将聚焦六大应用场景:一是沉浸式通信,支持全息会议、虚拟现实(VR)等低时延交互,如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团队在成都大运会期间完成的8K超高清视频无线传输试验;二是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满足工业控制、远程医疗等场景需求,时延要求低于1毫秒;三是海量连接,支撑千亿级设备接入,推动智慧城市、农业物联网发展;四是全域泛在连接,通过星地融合网络覆盖海洋、沙漠等偏远区域,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五是通感一体化,融合通信与感知功能,用于灾害预警、精准物流等领域;六是通智算一体化,将人工智能嵌入网络,实现实时数据分析与决策,如自动驾驶路径规划。

6G生态的复杂性远超以往,需通信、计算、人工智能、航天等多领域深度协同。中国在生态布局上已形成“政产学研用”联动模式:政府统筹频谱政策,企业主导技术研发,高校与科研机构提供理论支撑,垂直行业参与场景定义。例如,中国移动联合车企、医疗机构开展6G车联网、远程手术试点,验证技术方案的可行性;杭州市依托5G/6G融合网络部署智能感知设备,在交通治理领域实现拥堵预测精度提升30%。

6G的发展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人类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在频谱资源紧张、技术复杂度高、应用场景多元的背景下,全球产业界需以开放合作替代零和博弈,以标准统一促进规模效应。中国作为6G研发的重要参与者,应继续发挥5G积累的技术优势,在频谱规划、标准制定、生态构建等方面贡献“中国方案”,与国际社会共同推动6G技术造福全人类。(记者 赵乐瑄 毕冉 实习生 王雪纯)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