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行驶在济南市龙鼎大道、旅游路等主干道,很多司机发现道路更为通畅了。这是因为数字技术让信号灯更加智慧,以AI感知为“眼睛”,以云、端计算为“大脑”,打造了一批交通信号绿波带、动态感应路口,全市交通拥堵指数下降3.6%,通行速度提升5%。
不仅如此,济南的“互联网+医疗健康”让50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爱山东”济南分厅上线便民利企服务超2300项,数字赋能让市民幸福生活触手可及。“即申即享”“免申即享”政策事项覆盖率达30%;深入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常用证照证明“免提交”事项超过2万个……
数字济南成为省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2025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济南的数字生态指数居全国第8位,公共数据开放“数林指数”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已累计建成数据中心40家、5G基站5.4万个,算力总规模4500P。2024年新增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特色平台2个,15个项目入选省级“工赋百景”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试点,“晨星工厂”达到209家,济南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区域综合型试点。
聚力深化数字赋能,今年将推动数字济南建设全面提升。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将打造省级数据中心核心区,科学规划算力布局,抓好浪潮海若智算中心、中移齐鲁创新院等建设,全市智能算力规模突破5000P。借着济南打造黄河流域信息通信枢纽中心城市的东风,提高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未来网络、卫星导航等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水平,持续推进“双千兆”建设,5G基站达到6万个。完善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功能,建立数据标准库,全市公共数据质量提升10%以上。此外,济南正加快建设市数据要素流通服务中心,完善数据要素流通服务体系,打造全市数据要素全流程、全链条服务“总门户”。
在数字政府服务效能方面,持续深化机关内部“一次办成”加快“山东通”微门户建设,全力推进机关事项多跨协同联办,上网运行事项超过8000项。加强政务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统筹建设运行模式,重点推进230余项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依托智慧泉城运行管理中心,提升“城市大脑”共性支撑能力,打造一批“三融五跨”数字政府应用场景;加快建设城市管理感知监测平台,新建接入环卫作业等专项物联感知设备1.2万个,实现实时动态监测、智慧调度管理;优化政务云服务功能,推动政务云、警务云、城市感知云等统一纳管、融合发展。
进一步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活力,聚焦建强数字经济发展引领区,促进数实深度融合。在数字产业化方面,推动软件名城提档升级,计划培育省级及以上软件百强企业70家,新开发首版次高端软件50个以上,完成软件业务收入6300亿元。推动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双区同建”,支持开展大模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累计培育形成人工智能通用、垂直领域大模型产品50个以上。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建设培育一批省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工赋百景”项目、“晨星工厂”,新培育工业互联网园区2家以上。率先推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冶金钢铁等行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国企100%启动转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转尽转。此外,抓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转型试点企业数量达到700家以上。着力建强产业载体。优化数据要素“4+N”产业布局,加快齐鲁软件园扩容升级,推进济南超算数字经济生态创新圈、算谷浪潮科技园、算谷产业园等建设发展,打造数实融合发展高地。
济南还将持续提高数字社会建设水平,积极争创国家全域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完善市数字社会工作平台,加快市、区县、街镇三级运行调度中心建设,推动与城市运行、综合治理、应急安全等平台连通衔接;完善城市安全运行监测预警指挥平台,推进低空领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实现安全风险监测常态化、预警智能化、处置一体化;推动国家数字乡村区域综合型试点建设,创建数字和美乡村200个,认定数字农场、数字牧场等智慧农业应用基地15家以上;提升社区治理智能化水平,打造智慧社区100个以上;整合全市停车资源,打造“全市一个停车场”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实现车位导航、无感支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