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文川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企业数字化转型分论坛上的发言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发布时间:2025-04-22 10:29 文章来源:峰会组委会秘书处

夯实数字底座,实现敏捷服务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况文川

  我们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技术是计算产业,所以我首先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我们目前在计算产业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目前计算产业在算力演进方向上,正从大众的社会计算向支撑每一个行业的关键计算转变,现在正在向数据智能、科学研究、数据孪生以及交付智能在内的先进智能计算方向发展。今天我们谈的研发,里面也有很多新范式,计算产业的创新范式正发生重大的变化,现在无论在软件还是硬件上,都是以开源、共享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的企业都在发布自己的开源大模型。在开源、共享创新的同时,自主可控也很重要,所以创新要把开源和自主可控结合在一起。同时在这种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过程中,要把算力、应用、数据和AI模型多种创新元素融合在一起。

  以云计算为代表的计算架构,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最早的云计算架构,以共享算力、存储、网络为核心的共享方式,逐渐发展到云计算最终要支持应用。到今天我们会发现,云计算更多要去支持每一个行业的几百个、上千个应用集群化的协同,要支持快速迭代和协同创新机制。很多技术单品对于技术非常重要,但是它更需要面向一个行业的场景,去把这些单品的技术以恰当的方式组装起来才能满足这个行业的特定的要求。也是针对这样的一个特点,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下,在中国电子领导层的策划下,我们把产业分成五大主业,包括计算产业、集成电路、网络安全、数据应用和高新电子,同时搭建了包括工业链服务、园区工程、电子制造、显示产业和产业金融和资产管理在内的五大支撑业务群。这样的一个搭建,实际上我们的目标是去布局计算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来服务我们国家的信息自主安全战略。但是这样的一个结构面临一些特有挑战。我们的每一块主业里面,我们的产业形态,它的生产方式都是有很大不同的。同时我们都在直接面对这种不同的市场结构,面对高度的市场竞争,同时技术也在快速迭代。很重要的一点,我们是为这些重点的千行百业提供服务,不同的行业有个性化的需求,我们要进行深度的行业定制。

  围绕这一点,我们要怎样实现服务的敏捷化?在业务结构上和技术架构上,我们要有一个分层的、灵活的架构,也就是通过两级的共享能力中心来实现从集团到二级企业的能力中心,再到一线部门,再到客户这样的三层敏捷服务机制。底层是我们整个中国电子集团,五大能力共享中心,包括人力资源共享、财务共享、供应链共享和客户的共享,以及国资监管平台统一的搭建。在这之下,有统一的技术底座、身份认证和安全机制,以及统一的运营监控,包括网络安全能力。在这中间,我们搭建了一个集团级的数据中台进行数据治理,同时把全集团的几十个二级企业,所有的办公类应用统一到协同移动办公平台,在集团级形成共享能力。在这之上,我们针对不同的市场、不同的行业特点,搭建二级企业能力中心,包括二级企业的企业级数据中台。企业级的这种SSOC就是共享能力中心,包括财务、运营、行政以及员工服务和客户服务能力,在这个上我们搭建了包括数字化的营销、数字化的人力资源供应链、数字化的内控,特别是数字化的生产力平台。信息产业也需要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为千行百业服务,包括IP集团研发机制、平台工程、基地、实验室、计算的组建,资产库和员工能力中心等。通过这样一种机制,我们为一线事业部提供服务,让一线事业部以更灵活的方式面对不同的市场、不同的细分技术方向。

  数字CEC其实在承担中国电子的信息化转型,我们有自己的双重身份,我们是从事计算产业信创生态的试验田,同时我们也希望把中国电子的数字CEC做成一个央企数字治理的样板间,其中充满艰辛和挑战。在数字CEC搭建过程中,我们要兼容各种各样的硬件设备,兼容不同的操作系统,需要把不同的计算资源相融合,形成多云混合的易构架构,在这之上需要不同的计算单品用工程融合的方式把它们结合在一块,在这个过程里还要实现应用数据平稳的、安全的迁移和合规,这是我们数字CEC实施的体会。

  同时,在我们服务国内各个重点行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使用各种单品技术、通用的云计算技术的时候,满足金融行业、电力、能源、数字城市或者高新电子的需求,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挑战。这种现实的挑战告诉我们,在计算产业里面,除了要去达到这种单点的安全自主可控以外,还有很多“卡脖子”的问题,都需要我们一点点突破。同时,我们整个体系不仅要解决上游的关键技术单品的技术突破,还要体系性地汇聚这些基础软件、网络、中间技术平台,用它们的自动化去支撑这种上层的数字化应用,来形成系统性的、整体性的解决方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依托技术产业链,以及在各种行业的长期应用实践,打造了一个可以去支撑这种敏捷服务的底座——移动行业数字底座。这种底座是面向行业的数字化场景,依托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全站技术产品的验证适配、定制、调优,实现软硬件的一体化设计和垂直打穿,直接可靠地替代传统的技术架构,支撑上层这种敏捷创新以及各种对极致性能的一些要求,它包括基础运行平台,能够把底层的算力元素整合起来,形成自动化支撑,通过数字化数据的工程构建平台,达到数据产品的构建,以及行业的AI平台构建。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法,在建设过程当中我们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它采用平台工程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对下尽可能去屏蔽自动化底层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对上通过计算应用组建和技术组建的组合,快速支撑上面应用的项目群。

  这样一些技术平台的搭建,需要大量的投入,经过230个多行业重大关键项目的验证,投入了上十亿的资金,几千个人,上千万行的源代码,几百万的测算力,最终在用户量上,单系统具备了支持数十万的用户、上亿的客户和数十亿的金融账户的能力,形成一个稳固的平台。这样的一个平台,是基于基础构建,包括CEC数字化转型工程,未来还有三个方面工作要做。

  第一个方面是从数字CEC发展到智慧CEC。基于中国电子的智算支撑体系,从底层的芯片算力到智算操作系统、云平台以及往上的数字化研发平台等,支撑数字CEC在智能办公、智能运维、智能大脑以及智能生产力plus的创新。

  第二个方面是通过两级架构进一步支撑中国电子内部管理体系重构和专业化整合。

  第三个方面是在数字化转型中抓住自身特点,做好赋能者。例如,我们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下,跟华润一起打造了金融数字基础设施平台,也和十几家的央企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行业数字理论的打造。我们更希望通过创新联合体的方式,发挥我们在计算产业方面的一些能力,再结合各个大型央企、国资企业的能力,一起打造行业数字底座,共同打造新质量生产力。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根据嘉宾发言速记整理)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