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返回
遏制网络诈骗不能松劲
发布时间:2025-02-20 09:48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近年来,“反诈”宣传虽随处可见,但利用网络制造、散播谣言和负面信息进行敲诈勒索的案件仍时有发生。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6件依法惩治利用网络敲诈勒索犯罪典型案例,明确划出网络行为红线,指明依法维权路径,为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安全提供了有力指引。

  网络传播具有门槛低、速度快、影响大的特点,这使得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实施敲诈勒索变得更为容易。这些案例揭露了不法分子编造网络谣言、恶意索赔、曝光企业“黑料”后寻求“商务合作”等犯罪方式,其惯用伎俩无非是“不给钱就发稿上帖”“给钱就撤稿删帖”。

  网络敲诈勒索犯罪行为,本质上仍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威胁、要挟手段,迫使他人交付财物。对此,相关部门依法严惩、精准打击,彰显了执法司法的强大合力和显著效果。

  防范于心,反诈于行。典型案例的作用不只是震慑和警示,更为受害人提供了维权路径。然而,现实中,一些受害人因为害怕隐私暴露不敢报警,一些受害单位因自身存在问题怕被追责或影响生产经营不愿报警,种种心态反而让犯罪分子更加嚣张。网络犯罪受害人应增强法律意识,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固定证据,及时报案,寻求公安、司法机关的帮助,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网络绝非法外之地,任何违法犯罪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更重要的是,广大网民要增强反诈防骗的意识,提高辨别真伪的本领,培养积极健康的网络行为习惯,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杜绝不法行为,不给犯罪分子留可乘之机。遏制网络诈骗不能松劲,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守护好清朗的网络空间。(作者 李万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