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在表演艺术中的应用趋势和挑战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数字艺术部主任
张宜春
大家下午好,我是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的张宜春,我今天为大家带来的话题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表演艺术中的应用趋势和挑战》。
这是全球首个人工智能芭蕾舞剧作品《融合》(Fusion),是去年5月至7月在德国莱比锡剧场上演的,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舞台的最新尝试。
目前看来,未来人工智能应用于表演艺术,主要在于文本创意、人工辅助、流程再造三个方面。
在文本创意方面,随着大语言模型(LLM)技术的日益成熟,对于文本的归纳、总结、提取、分类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功能,因此可应用于桥段设计、戏剧冲突设计、场景设计、台词设计。比如全球首部人工智能歌剧《追逐瀑布》,以及在布拉格舞美展上的人工智能话剧《AI:当机器可以写剧本时》,都使用到了人工智能的文本创意功能。在创作辅助方面,目前出现了人工智能编曲、人工智能作曲、人工智能舞蹈动作设计,还有些服务于演出的专用人工智能工具。如刚刚讲到的人工智能芭蕾舞剧《融合》,就用人工智能做了编舞设计。再如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中小演员与雪花共舞的场景,也用到了人工智能实现了雪花和演员的实时互动。
在流程再造方面,首先是在舞美设计的工作流程,舞美设计师会越来越多地依赖AIGC工具,将戏剧内容的理解,通过人工智能工具生成舞美效果,从而推动舞美设计流程的再造。如人工智能芭蕾舞剧《融合》,就采用了Midjourney和Dall-E来设计舞美。其次,是随着AIGC视频软件和仿真软件的整合,能够生成虚拟彩排。比如,在2022年冬奥会的排演过程中,就使用了大型人机融合式的智能化演艺创作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导演决定模式,实现导演与智能化程序共创,由视觉、仿真、编导效果三者共同决定的新工作流程。
而在人工智能的挑战领域,我初步归纳为四个挑战,尚需进一步得到解决:
情绪体验。表演艺术最核心的要素是会在表演者和观众之间形成独特的情绪体验。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尚无法完全捕捉、识别这些极其微小的差别,无法像人类一样感受到表演带来的情绪变化,并加以再现。
现场性。现场性是表演艺术的核心性质,是演员、观众、表演空间三者随机碰撞而产生的结果。而人工智能尚不具备对于演出空间的氛围感知能力,无法再现出这种现场性。数据的伦理和偏见。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方案和基础数据息息相关,而基础数据的好坏优劣又依赖于当前互联网中开放共享的数据。因此,互联网中出现的各种伦理和偏见问题,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引入到艺术创作中来。
版权问题。由于人工智能的最终生成物与参与训练模型的原创艺术作品版权数据之间存在着关联关系,但这种关联关系在大模型时代已经变得不可追溯、不可量化,因此版权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会变得更为复杂,亟需采用新的版权管理方式和版权收益模式。
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持续梦想,已经历经了七十多年的发展,正逐步变革着人类社会,对各行各业产成深远而持续的影响。而表演艺术作为人类自存在以来就存在的一种基本活动形态,也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变化,焕发出新的光芒。
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根据嘉宾发言速记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