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工程逻辑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郭仁忠
大家上午好,大家知道,国家数据局刚刚发布了《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的发布是一个好消息。没有智慧城市的深化发展,就不可能有城市的全域数字化转型。反过来,没有城市的全域数字化转型,也不可能有智慧城市的发展。
我们讲的智慧城市,很多人就想,这不就是用计算机网络信息、通信技术来解决一些问题吗?这个工作不是现在才做的,我们几十年前就做了。但是几十年前做的和现在做的是不一样的。大家看看,四组摄像头装有八个,可以看到有十几组摄像头,我们马上问了:这个摄像头为什么要装那么多?答案是不同部门装的。所以说,过去的信息化做得好是怎么做的呢?城管做城管的,公安做公安的,交通做交通的。要采集数据,大家各自采集自己的。智慧城市就不一样了,它是从城市角度,要采集数据,数据就要共享。过去是纵向,现在是横向。纵向和横向有什么不一样呢?这是个信息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问题。过去叫自给自足,现在是供给共享。城市有感知系统、网络系统、数字平台,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再来做自己的工作。从这个逻辑上,智慧城市建设挺简单的,要建设集成化感知网络,形成一个统一的大数据平台。这和今天建城市一样,先把路网、电网、水网和各种管网网络修通,然后才开始修桥、修路、盖房子。
这里面需要一个城市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是做什么用的呢?相当于我们数据要统一上架,例如图书馆的书很多,如果堆在那里是不行的,必须分类、上架,然后大家借书才能找到需要的书。城市大数据也是这样,我们需要一个大数据平台,把数据上传,什么样的数据呢?全时间、全空间、全领域的数据。从这个逻辑上讲,平台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有城市的感知网络,有那么多数据,有这样一个平台,才能支撑不同部门,如交通部门、规划部门或者应急部门的各种应用,把统一的大数据和统一的数据平台集成到一起,形成城市操作系统。我们把这一过程归纳为“向下屏蔽、向上赋能”。这样我们要用数据的时候,到平台上取数据,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所以智慧城市要加强顶层设计,最重要的是基础平台建设和感知网络建设,至于上面的应用是百花齐放的。怎样建大数据平台呢?刚才李培根院士讲了很重要的一项技术——数字孪生。很简单,我们把这个空间用数字化构造出来,我们把它叫作数字孪生城市。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整合各类数据,比如把人口数据整合起来了,再把不动产数据进行整合。一个人有房子、有劳动合同、有社保、有工作,这样的话,就可以分析这个人如果上班大概怎么走,这就是数据整合以后产生的新的价值。如果只有人口数据,而不知道他的轨迹是不行的,必须有社保数据并且知道他在哪里上班,这样整合以后才能产生价值。这种价值有很多,比如有了这个模型以后,通过人工智能把马路上摄像头的数据采集下来,我们很快就能知道整个城市道路,哪些路非常堵、哪些路相对空闲。这些堵的路我们要优化,这条路不仅要拓宽,还要增加一条路,我们要在某一些系统进行仿真优化,看看增加了路以后,它能分担多少车流,是拓宽路好还是增加路好,需要做很多仿真模拟。
比如,把一个城市的人口和这样一个数字模型结合起来,我们就知道每个人到过什么地方,要把医院建在哪里。比如,在这个城市中,哪些人离医院近、哪些人离医院远。如果再建医院,要建在什么地方。有的人距离医院8公里以上很不方便,我们就要把医院建到其他地方去。但是如果考虑建医院要盈利,那个地方人少,建了之后无法盈利,可能还要往人多的地方建医院。到底建在哪个地方,这就是执政理念问题了。总的来讲,大数据会告诉你最好怎么做。比如,公安部门要做公安治理。有辆车闯红灯了,在模型里面可以对它进行跟踪,这车从一个摄像头里看不到了,怎么办?有城市模型以后,它会从下一个摄像头里再出来,如果出来,我们就可以跟着它走,如果不出来,我们就在那个地方排查,总能把它找到。这些就能提升城市治理效率。城市建模也是这样,比如这几个超市,通过摄像头,我们能知道人口的分布,每个超市前都有摄像头,数据都存在,假设突然发生紧急事故,要紧急疏散,怎么疏散呢?图上左边显示的是传统的疏散习惯,右边显示的是通过模型进行优化的疏散习惯。我们算了一下,有一千多人的话,用优化的算法和没有优化的算法,其疏散时间大概差30秒钟,什么概念呢?不优化要用两分钟,优化以后用一分半,如果发生紧急事件,半分钟可能涉及很大的代价,甚至人的伤亡。再如建楼房,建在这以后,对周边的基础设施的压力,比如交通的压力、公共设施配套的压力大不大,我们都可以通过仿真模拟、仿真优化来完成。当然还有智慧文旅,比如嘉兴的一大会址,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法来优化文化资源的使用。也就是说,要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必须做好智慧城市建设,相信这一建设会带来新的产业生态。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根据嘉宾发言速记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