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返回
王连贵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生态文明分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发布时间:2024-07-05 15:29 文章来源:峰会组委会秘书处
打造数字巢湖,擦亮合肥最好名片
王连贵
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坚持把抓好巢湖综合治理、打造合肥最好名片作为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落实国家战略必须扛起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作为合肥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民生实事。我们实行五大工程,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全面推进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逐步形成了“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治源先建制”治理思路。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充分发挥科创特色优势,切实强化科技赋能,开展数字巢湖平台应用建设,完善巢湖全流域环境监测体系,为巢湖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数字巢湖的基本应用,是想把数字化的场景、智慧化的模拟、精准化决策作为目标,构建流域活地图和工程档案馆,是历史的数据库和动态的监视窗,是远程的观察哨和立体的预警机,是情景的模拟器和决策会商室,是研发的工作台和模型工具箱。

第一,聚焦信息采集,推动监测体系网络化。全市基本完成了以自动检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地表水水质监测体系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视频监控等技术,形成了水生态环境空、天、地全要素感知网络。

第二,聚焦数据融合,推动流域要素集成化。打破行业数据壁垒,气象、水文、生态环境、城乡建设、自然资源等部门的静动态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初步建立了流域信息化的“五统一四共享三分开”,所有数据监控的画面都能够一屏集成、一图显示。五统一就是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接口、统一规格。实现四个共享,但是建设是分开建设、分开运维、分开平台。

第三,聚焦污染溯源,推动治理措施精准化。初步实现了巢湖入湖河流污染物的六个识别,识别污染物总量、污染结构、时空分布、入河贡献、超标指标、责任主体。治理措施精准化,把清华技术嫁接过来进行水环境治理,在污水管网关键节点建立水质水量传感器和污染源指纹溯源仪,精准识别管网问题及污染来源,为精准治污提供支撑。

第四,聚焦预警预报,推动水质管控科学化。巢湖蓝藻治理基本实现未来三天水质、水量、污染物增量、蓝藻水华预测,为科学决策、目标管理、任务督办、绩效考核提供有效抓手,通过“掌上办”,科学快速调度蓝藻处置工作。

第五,聚焦智慧管控,推动辅助决策平台化。数字化还有一个决策平台化的问题。防汛期间,利用巢湖水量模型对巢湖水情进行模拟预报,提供各闸站治理最佳调度方案。

第二个方面,主要是科学、精准、系统地推进巢湖综合治理。

第一,突出工程治理,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一是两年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27座,全市84个乡镇实现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二是突出山水林田湖草工程。实施47个总项目,总投资151亿,去年绩效考评排在全国第一位。三是突出蓝藻防控,建立应急打捞平台。

第二,坚持系统整治,加快流域生态建设。一是投资60亿建立100平方公里的环巢湖湿地,十八联圩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湿地蓄洪区加快建设。合肥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二是矿山修复,治理矿山420座、修复面积3.5万亩,以市场化方式打造庐江矾矿“旅游+”产业。三是生态增绿,依托河流源头、江淮分支,破解生态增绿的困境。四是有效减少排放。通过小田变大田进行整治,减少对巢湖的直接排放。

第三,注重政策创新,优化体制机制。一是累计归集资金600亿用于巢湖治理。二是技术方面,与中国环科院共建湖泊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合肥分中心,创新试点高边坡山体生态修复、蓝藻磁捕船等一批先进技术。三是水资源保障格局,构建畅通健康的水循环体系和安全可靠的水资源调控体系,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河湖环境容量,修复河湖的生态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出“一纵一横、四水互济”。

第三个方面,汇报巢湖综合治理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全湖平均水质于2015年V类型转为Ⅳ类以上。今年1到3月全湖都是Ⅲ类水,断面达标比例由2012年的27.3%提高到2022年的100%。入湖河流全部消除劣Ⅴ类,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由2016年的60%提升至2022年的82%,出湖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对长江的大保护作出了正贡献。

大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生态保护面临诸多挑战,巢湖治理任重道远。创新是合肥最鲜明的特质,科技是巢湖治理的重要手段。下一步,我们利用数字技术,坚决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的名片。

(以上内容根据嘉宾发言速记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