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记忆的文化力
冯惠玲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
在数字时代,对撞出了“数字记忆”的新形态。数字记忆里沉淀了深厚的文化,有着坚实强大、不可抵挡的力量。
首先是文化凝聚力。数字记忆具有留下记忆的强大功能,我们团队积10年之功打造北京数字记忆,一座城市(为3000年北京建模)、一条胡同(北京史家胡同网站)、一条河流(京杭大运河网站),一栋建筑(清陆军衙署网站),一段童谣(北京童谣网站)都在网络空间讲述过往的故事,在一代一代人心中种下对家乡、对祖国的爱。非遗记忆(四川非遗记忆网站)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骄傲自豪,我们用数字记忆实现中华文化的全景呈现。
再看文化传承传播力。数字记忆大容量、立体化、可视化、可沉浸等特征让其中的文化元素得以深化、活化和具有时空流动性,实现长久的历史传承和大范围社会传播。我们为浙江省台州市高迁村制作了数字记忆,尽可能真实全面地再现村落的历史面貌。记忆高迁网站在住建部举办的古村落数字博物馆作为单村特展展出后,旅游人数翻番,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高迁。
还有文化生产力。数字记忆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数字文化产品,具有公益和商业双重价值。它可以衍生和转化出多种形态的数字阅读、数字交易、数字消费品,加入数字经济、数字中国建设体系之中。数字记忆中各种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元素和符号可以打造多模态专题数据库,进入交易市场,制作数字藏品,举办数字展览、衍生数字文创、开展数字教育等,成为数字消费的优质产品,打造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数字记忆的创意制作可以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和数字生产新业务,包括网站制作、动漫、游戏、测绘、地理信息系统、VR、AR等。
希望更多的城市、乡村、机关、企业、学校建构自己的数字记忆,以复合叠加、蓬勃生长的文化力,把历史传给未来!
(以上内容根据嘉宾发言速记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