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社会治理复杂系统的协同智治体系
周凯
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
航天科工网络信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社会治理风险与挑战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明确提出的要求。社会治理既要回答新形势下国家安全、政治安全新命题,同时也要解决社会民生领域纷繁复杂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在社会民生领域,风险传导联动的态势愈加明显。目前“民转刑”案件,如医患纠纷、婚恋纠纷、经济纠纷、邻里纠纷等案件呈现多发态势。社会矛盾纠纷逐年递增,2022年,最高法在线调解纠纷案件量累计达3832万件。民生诉求大幅增长,如2022年北京的12345热线处理的群众反映事件达到了7500多万件,上升了400%,这里面有疫情的因素,但是不可否认这里面也代表了大量的社情民意。
同时,新技术新业态引发新型安全风险扩散裂变。电信网络诈骗去年破获案件达到了46万起,呈现上升态势。虚假的网络信息,对社会形成了重大的干扰,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的社会信任危机问题。
治理思想转变也带来治理模式深度变革。传统的被动治理逐步转变为主动创稳,政府管理职能逐步向服务职能转变,治理重心逐步下沉到基层,例如像福州鼓楼区就实现了的“一线处置”治理机制。同时科技力量进步也在为社会治理工作持续赋能,例如厦门就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厦门的主动创稳工作。
可以说新的治理形势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但同时新的治理思想和新的技术手段也带来了新的社会治理解决方案。
二、社会治理思路变革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我们也能够理解和体会到一些治理思想转变。目前治理的思维视角正由国内向全球转变;治理的主导理念正从个体的利益向群体的价值转变;治理现代化的功能定位在从事后的维稳向事前、事中维权转变;治理的主体正由政府一元治理主体向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主体共治转变;治理的方式方法也在从刚性向柔性的、润物细无声的治理模式转变。
三、社会治理复杂系统特征
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具有小世界、无标度、社团结构及虚实“二相”性拓扑结构特点,对社会治理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第一,涌现性。复杂系统当中每一个元素与元素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都在不断的碰撞、博弈、对话、交流、竞争,最后在冲突和妥协中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当外部的物质条件变化以后,这种平衡会被打破,产生新的涌现性,最后再回到一个新的平衡。涌现性是复杂系统根本的特性之一,随着社会发展与变迁,新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会不断产生,这就是涌现性的体现。
第二,非线性。社会治理过程中汇聚了不同领域、不同时空、不同维度的人、地、事、物、组织等海量信息数据,治理要素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不能用简单的线性思维去解决社会治理领域的非线性问题。
第三,动态传播性。这个特性常常表现在社会风险的传播中,如一个小小的风险经过持续发酵、扩散与传播并演变为重大的、区域性风险事件,这类事件的风险形成机制与传导机制就是我们社会治理动态传播性中需要研究的内容。
第四,自组织性。复杂系统中,其内部主体可以利用自身的主动调整、自组织调解等方式,向有序、稳定的状态演化,通过竞争与协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流程治理再造、组织架构完善、系统升级提升,达到系统有序化、优化的目的。正如我在厦门拍摄的一张群众自发的“古井”维修的照片,就是非常典型的在社会治理末梢通过居民自治的方式解决他们诉求与问题的案例。
四、社会治理复杂系统内在规律与演化机理
从机器角度来看,社会治理复杂系统是一个高度有机智能体,要想让智能化手段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首先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是要告诉机器社会治理的要素都是什么、有哪些以及怎么表征。第二,要告诉机器它需要理解什么,它的任务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中,最重要的是要对要素的实体进行解耦,然后再形成虚实结合的映射关系,最后在虚体的空间中进行深度的耦合。
第二个问题中,机器怎么去理解具体的任务,这就需要用系统动力学等方法去推演、演化社会重大风险的演变,通过一些感知的模型、参数,去识别社会的宏观和微观的风险。
五、社会治理复杂系统协同智治路径
有了以上两个核心关键技术问题的突破,我们就可以找到比较明确的技术路线,并从具体问题入手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问题。
以实际社会风险治理为例,现在很多矛盾纠纷,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司法救济、得当的处置,就很可能会让矛盾纠纷进一步升级,成为社会事件、信访案件甚至是“民转刑”的重大案件。要精准地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建设一个极细粒度智能化底板。在传统的材料行业中有一个很简单但很精准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比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它的材料韧性好不好,就看这个纤维能拉多细,拉的越细说明材料韧性越好,这个评价标准简单但却非常有效。我们认为,社会治理中这个关键的评判标准就是数据底板的建设以及数据的应用情况,只有将社会治理数据要素刻画得越细致,社会治理的韧劲才会越强,风险治理的能力才会越强。
第二是要将风险治理的关口前移,要在精准的数据底板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智能化风险预警模型,实现对多源多模态社会风险数据融合处理并进行智能分析研判,为社会治理各类型场景提供风险研判预警能力。
六、协同治理智能底板
现在国内有一些具备条件和做的比较好的城市,已经汇聚了公安、司法、卫健、住建等部门大量的数据,也形成了相应的编码体系和大数据字典,构建数据法定库实现“一数一源”,形成细粒度数据标签,并对数据进一步深度加工、处理、碰撞后为社会风险治理提供数据应用服务。如房屋套路贷,就可以通过对高危人员诉讼数据、房屋长期租约数据、房屋产权异常变更数据、公证业务数据等多维度数据融合分析,进而形成套路贷分析模型,研判套路贷的社会风险。
七、多源多模态信息融合的社会风险感知预警
在社会风险的感知方面,领域内也在研究如何运用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风险治理的关口前移。如基于社会治理风险隐患知识图谱技术,将民警的办案经验,通过机器学习,让系统学会自动识别,构建潜在易受害画像,有针对性的进行反诈宣传工作,提升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技术,通过对社交媒体数据挖掘,分析不同条件下的舆情传播阈值与演化趋势,为政府相关部门科学高效治理突发网络舆情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支持。基于多源多模态信息融合的社会风险隐患感知技术,探索人脸表情、语音特征、生理状态、语言情感等多模态数据的高效融合及统一表示,构建社会心理分析及风险隐患判别预训练模型。
八、未来展望
未来,我们会继续研究社会治理复杂系统协同智治理论,面向群众民意智能感知、社会发展态势研判、预测预警快速处置、自适应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共治等方向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构建社会治理数据支撑体系、社会风险预警体系、全业务协同体系、智能决策支持体系、智能指挥体系,形成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的社会治理“OODA”环。
九、 寄语
未来已来,唯创者先。面向数字中国建设大潮,我们会努力发挥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平台优势,把握政法智能化全面启动发展机遇,携手各界伙伴共谋政法智能化“一张蓝图”,共创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新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