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化算力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护航数字经济稳定发展

      随着国家数字化建设不断提速,数字经济进入算力时代。2022年我国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提出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在算力网络进入探索性建设初级阶段的同时,加快提升算力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成为新的议题。近年来,我国陆续发布算力网络相关政策,对一体化算力网络建设、强化安全防护提出明确要求,算力网络的安全保障已成为重要关切点。此外,作为数字时代核心生产力,算力网络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经济社会持续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前置性地做好网络安全工作至关重要。未来,产学研用各方协同发力,共同提升算力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全国数字经济协同发展。   算力网络是融合分布式计算、存储、传输资源的新型网络   根据2021年发布的国际电信联盟标准(ITU-T Y.2501)定义,算力网络(Computing Power Network,CPN)通过集中控制器、分布式路由协议等网络管理面系统,融合分布式服务节点的计算、存储、传输等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具体来说,算力网络包含3类要素:一是“编排”,通过智能调度、运营服务等管理面系统,统筹调度网络和算力;二是“算”,聚集云、边、端、IDC、超算中心等算力资源,提供分布式海量计算和存储能力;三是“网”,连接算力中心节点,灵活调度电信网、互联网、国家枢纽节点直连网等网络资源,打造毫秒级数据通路。   算力网络充分整合IDC、超算中心、边端算力等资源,以基础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直连网等为承载,以算力按需调度、多网异构互联、算网随行随动为特点,是云网融合的发展趋势。   算网建设全面提速   算网安全是重中之重   “东数西算”工程推动算力网络建设全面提速。目前,我国已形成算力资源储备充足、算力调度初具规模、算力交易已现雏形的算网服务体系,算力网络初步构建。我国主张打造算网融合的基础设施,由“东数西算”工程牵引,打造更多算力基础设施,重视算力和网络资源融合以实现网络一体化、算力一体化发展。   我国当前仍依托云、基础通信网等现有网络的安全能力实现算力网络安全保障。但是,针对算力网络的攻击面广,可能引起严重危害。算力网络是公共服务、金融、能源、交通、商贸、工业制造等千行百业应用的基石底座,“东数西算”云网与数据融合加速,针对网、云、算、数任一维度的攻击,都能“以点带面”实现对行业应用、算力网络乃至现实世界的灾难性打击,直接影响14亿国民的正常生活,危害经济社会持续安全稳定运行。   算力网络架构特性复杂   安全风险无处不在   算力网络架构涉及基础通信网层、算网融合层、算力服务层、算力网络运营层、用户层5个层级。在最底层的为基础通信网层,主要为电信运营商提供网络服务;在其之上的算网融合层,算力调度平台运营者(通常政府牵头、运营商建设)负责实现算网资源融合编排、打造生态;中间的算力服务层涉及云厂商、超算服务商等算力供应商作为主体,提供各类算力资源;算力网络运营层的主体为算力交易平台运营者,主要负责保障交易双方安全、诚信开展算力交易;最上层的用户层为使用、购买算力的业务服务供应商和千行百业。   算力网络在基础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具有网络与算力深度融合、海量异构算力等架构特性,且有产业生态链条长、安全角色交叉等生态特点,其新增了行业与算网交易等业务模式,可能带来跨域身份、边界防护等总体架构安全风险,算力环境、数据安全等重要点位安全风险,协同调度、算力交易等新增平台安全风险,以及生态协同风险。   算与网深度融合   总体安全风险级联放大   一是动态的网络架构冲击原有固定安全体系。算力网络需基于对全网资源感知及算力意图分析,实现异构算力需求的按需调度,原有安全防护体系无法适配随时可能动态调整的算力网络架构,安全防护的疏漏会引发较大安全风险。   二是安全风险将通过信任体系冲击防御体系的根基。算网资源集中化编排下的跨域身份安全风险有机会击穿业务系统,可能存在用户数据泄露等风险。因此,跨域身份和信任体系需具备更高安全性。   三是更复杂的网络场景提高了安全防护和运营的难度。数量种类繁多的防护资产、大幅增加的安全节点,都使得算力网络安全运维成本和运营难度指数上升,错误的策略配置可能造成业务中断。   四是安全边界泛化程度加大,攻击内网蔓延跨域、跨网传播风险增加。云网、多云协同导致安全边界进一步泛化,降低隔离效果,增加网络暴露面,同时也加剧了安全威胁传播风险。   传统与新型安全风险并存   冲击现有防护手段   一是多主体算力加大协同力度,算力可信和数据安全风险凸显。对于供给方来说,差异化算力协同增加算力可信难度。不同算力节点安全级别参差不齐,多种算力类型的融合,使得算力环境安全、可信安全隔离与算力安全感知等面临严峻挑战。对于需求方来说,算力协同凸显数据安全风险及钱包账户安全。算力网络引入了多元化的数据处理主体和计算场景,导致数据暴露面增加,交易过程中数据安全风险加剧。   二是新型服务模式挑战现有防护有效性。一方面,大量新系统的引入使得管理面高度集中,安全威胁“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攻击者劫持管理面数据库,获取算力节点拓扑,可定向发起DDoS攻击使关键节点失效,导致计算作业失败,甚至算力网络瘫痪。另一方面,安全防护措施的缺失将影响算网服务交易开展,造成交易双方的经济损失。算网服务交易是依托算网建设应运而生的新型业务模式,交易主体责任体系、交易过程合规、安全合约技术等方面安全措施亟须与建设同步落地实施。   三是生态主体多,安全责任落实难度加剧。算力网络产业生态涉及电信运营商、云服务商、设备商、安全提供商、用户等诸多角色,具有链条长、安全责任交叉等特点。在实际运营中,算力网络服务关系存在多级嵌套的情况,安全责任边界亟待厘清,威胁所带来的风险也依附产业链不断渗透,现有防护模式有效性受到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要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规范引领安全。   一是制定算力网络安全工作指导文件。以“谁管理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思路和原则,明确各单位的主体责任边界;明确算力网络中不同算力基础设施、系统平台的安全防护、通信速度、业务运行等方面安全基线要求;建立网络安全风险事件报告机制,强化安全监管。   二是加强算力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制定算网安全标准研究框架,依托标准开展节点安全等级标记,完善安全防护机制;建立健全算网安全测评体系,加快风险评估、能力成熟度评价等相关工作开展。   三是搭建多角色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安全标准体系。建立算力网络主体安全责任共担模型,明确划分安全责任边界,建立适应多主体角色的协同工作和管理机制;建立算力网络安全标准体系,优化算力网络安全治理结构,增强安全治理效能。   升级扩容的同时探索创新,全面保障安全。   一是构建统一算力网络安全防御体系架构。依托已有国家级防护平台和体系,构建立体防御平台、打造全国态势感知系统中心、构建算网内生安全框架。   二是打造持续评估的跨域信任体系。构建动态的身份信任体系,秉持“持续验证,永不信任”原则,充分利用安全代理、网络隔离、身份安全、信任评估等核心技术,对主体身份进行动态授权管理,并进行持续信任评估。   三是积极探索新技术与新应用。开展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应用,例如构建安全编排能力、推进密码资源应用、引入网络安全保险;探索更安全的数字化技术,如探索应用数字孪生等技术;开展内生数据安全能力建设,如隐私计算等技术。(作者 张涵羽 周杨 黄媛媛)

    了解详情

  • AI诈骗或为“有史以来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

      在近日举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表示,AI诈骗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此前,巴菲特曾警告说,AI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但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被视为“投资界年度盛宴”,其释放的信号被全球投资人奉为圭臬。一名投资者在大会的问答环节向巴菲特提问:如何看待生成式AI的潜力?巴菲特在表示自己对这项新技术了解不多之后,进一步表示,有一天我们可能会后悔将精灵从瓶子里放出来,就像许多人后悔核武器的出现一样。   据史册所载,所罗门王是史上最富裕的君王,他有72个装着魔鬼的小瓶子。巴菲特所说的“瓶子”,显然就是装魔鬼的瓶子。他的意思是,不能把类似魔鬼的AI精灵从魔瓶中放出来。巴菲特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在屏幕上看到一个图像,有着我的声音,穿着我穿的那种衣服,就连我的妻子或女儿都不会察觉到任何区别,但它传递的信息绝不是我发出的。”他警告说,AI诈骗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   AI诈骗,以高度仿真性、隐蔽性、快速传播性、智能化的方式挑战着社会的安全与稳定,通过语音合成、图像伪造、社交工程学、自动化诈骗,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创伤,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阻碍科技发展,可能会让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阻碍其进一步发展。   防范AI诈骗面临多重挑战。一是技术更新快,AI技术发展迅速,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防范难度加大,防不胜防。二是公众防范意识不足,许多人对AI诈骗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有效的防范意识和技能。三是法律监管滞后,目前针对AI诈骗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不法分子的惩处力度不够,致使违法成本低下。   值得关注的是,AI诈骗正成为一种行业,甚至开始通过商业化、产业化运作牟利。有人把AI拖入歧途,令人痛心又震惊。   目前不仅需要对AI加强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更要从源头上提升人们对科技风险的认知。防范AI诈骗,科技伦理极其重要,我们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要不断提升防范技术和手段,确保其不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   当AI诈骗成为行业常态,我们不得不反思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导科技为人类服务,而非成为犯罪的工具。有鉴于此,我们要针对AI诈骗的行业“增长潜力”,研究应对AI诈骗的策略。   首先,要加强技术研发。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反诈骗技术的研发,提高识别和防范AI诈骗的技术能力,给AI技术添加“牛栏”,勿使其溜到“菜园”中践踏青苗。   其次,要加强公众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防范AI诈骗的知识和技巧,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比如,AI再“逼真”也会露馅,毕竟AI无法模仿人类的感情,可从情感交流中识破其骗术。同时,要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遏制AI诈骗蔓延,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再次,要加大监管力度。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AI诈骗的震慑、打击力度,提高不法分子的违法成本,让其倾家荡产。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AI诈骗往往具有跨国性特征,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这一挑战。如中美之间已就AI达成共识,双方宣布将举行中美“人工智能政府间对话”首次会议,进一步推进中美人工智能合作。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防范策略。我们也期待科技的进步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让我们能够更加安全地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记者 蔡恩泽)

    了解详情

  • 财政部:扩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范围

      近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一季度财政收支情况,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表示,中央财政高度重视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大力予以支持,着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壮大。   王东伟表示,财政部着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央财政安排制造业领域专项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关键技术、关键产业“补短板”“锻长板”,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跨越式发展。近期,财政部将会同工信部等部门一道,实施新一轮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培育更多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配套专家”;启动实施制造业新型技改城市试点工作,2024年安排资金30亿元,支持首批20个左右试点城市“智改数转网联”,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着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壮大。中央财政聚焦数字经济关键环节给予支持,包括支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3.7%。2023年,财政部安排30亿元,支持30个试点城市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推动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问题。今年将再安排30亿元支持扩大试点范围。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支持对一批繁忙的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道和高等级航道开展数字化改造,促进交通设施智慧扩容、安全增效、产业融合。(记者 苏德悦)

    了解详情

  • 5月10日15时!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新闻发布会来了!

      令人期待的   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要来了!   原浩/摄   明天(5月10日)15:0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举行   介绍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有关情况   新闻发布会!   期待!

    了解详情

  • 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数字城市赛道晋级作品公布→

      近日,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赛道百强作品正式发布,共有136件作品脱颖而出(名单附后),晋级作品将角逐最终的“年度数字城市金牌项目”“年度数字城市金牌方案”和“年度数字中国城市人气方案”。   共470支队伍超1500人参赛,参赛作品场景覆盖100余座城市,以赛为桥汇聚160余家数字城市头部企业和重点企业……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赛道自上线以来,聚力聚焦新质生产力,探索数字城市发展新图景,吸引了产学研各界踊跃参加。   参赛作品代表:城市道路积水智慧监测系统 (主办方供图)   从助力畜牧业数字化转型的“草原云谷”一体化智慧城市,到聚焦海洋数据深度挖掘的“数字海洋”一体化智慧平台;从优化航道资源与水流监控的“数字航行”一体化智慧系统,到保障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城市安全网”智能防灾系统……数字城市赛道百强作品跨越东西南北,亮点特色鲜明,围绕全域全要素新质生产力发展,展现了数字城市建设的丰富场景和无限可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参赛作品探索了AI时代数字城市建设的新机遇,展现了蓬勃发展的数字生活‘百景图’,覆盖数智基建、数智产业、数智医疗、数智养老、数智教育、数智政务、数智治理、数智交通、数智生态、数智文旅十大数字城市前瞻性领域,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了新启发、新应用和新动能。”赛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到。   围绕“数智城市英雄汇,众创竞榜虚实融”的主题和“数字城市为人民”的宗旨,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赛道突出前瞻性、人民性、创新性、可行性,引导参赛作品广泛探索数字技术在城市各类真实场景的应用。从通过远程医疗和智能诊疗技术应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数智医疗”作品,到运用智能学习平台和虚拟课堂技术创新教育模式的“数智教育”项目;从推广智能交通系统和自动驾驶技术、实现绿色和智能出行的“数智交通”方案,到融合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创造沉浸式旅游和文化体验的“数智文旅”产品……众多优秀参赛作品求真务实,聚焦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的“难点”和“痛点”,为点燃城市发展、点亮美好生活注入了重要的“数字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数字中国创新大赛的平台,通过多领域专家组成的高端评委智库做好项目评审,对获奖项目和优秀项目进行宣传推广和托举赋能,有效促进赛事创新成果落地应用,共同建设数字城市、数字中国的美好未来。”赛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了解详情

  • 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赛道晋级名单发布

      近日,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赛道根据评委会第一轮评审,发布了两道赛题的晋级名单,赛题一共有31个作品入选,赛题二共有105个作品入选。   数字城市赛道面向全球城市征集已建成的数字城市最佳案例和已发布或预发布的数字城市项目。赛道旨在建构数字城市领域“揭榜挂帅”联合平台,围绕数字政务、数字经济、数字文化、城市元宇宙(RAR)等重大数字城市创新领域,征集遴选城市“金牌项目”和“金牌方案”。今年赛道报名队伍共计500余支,总人数超1500人。   参赛作品聚焦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解决方案,优化和提升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资源管理和行业效率。在北部的草原地区,聚焦资源管理智能化,打造“草原云谷”一体化智慧城市,通过卫星遥感和GIS技术优化水资源与土地利用,助力畜牧业在地数字化转型。在南端的海洋城市,聚焦海洋数据的深度挖掘,打造“数字海洋”一体化智慧平台,通过卫星遥感和海洋传感网优化渔业资源与海域管理,助力海洋经济全面数字化升级。在河网众多的地区,聚焦航道管理智能化,打造“数字航行”一体化智慧系统,通过卫星遥感和GIS技术优化航道资源与水流监控,助力内河航运业数字化转型。在高原牧场地区,推动智牧场项目,通过卫星遥感和GIS技术优化草场和土地管理,实现牧业数字化和生态保护,提升生产效率。在超大城市,开展“城市安全网”智能防灾系统建设,整合数据和公共视频网络,增强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保障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记者 蒋雅琛)

    了解详情

  • 2024.02.06

    虚位以待!让我们相聚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

      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   紧扣“2522”整体框架   五大板块   1000+家参展单位   展现数字中国建设重大进展   2024年   春暖花开 让我们相聚有福之州   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更多报名信息   联系方式   安先生:13810802315   张先生:13601313747   陈先生:13599961653   朱女士:15705915341

    了解详情
  • 2023.08.09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推动数据高效流通 构筑数字经济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字经济。今年上半年,我国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不断释放数据要素潜能,助力数字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我国数据资源体系建设蓬勃发展。在上海,以张江科学城为载体正在打造数据要素产业集群。在福建,大数据交易所去年成立以来带动总产值已超过42亿元。在陕西,已有20多个省级部门启动应用政府数据共享平台,探索数据合作新模式。   数据资源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数据资源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   2022年底,国家出台“数据二十条”,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等四方面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今年年初,《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发布,强调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组建国家数据局,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随着顶层设计的持续完善,我国数据要素大市场落地加快布局。   截至目前,全国已成立48家数据交易机构,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等市场运营体系加快建设,数据采集、存储、应用等领域专业化企业快速发展,数据要素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在深圳数据交易所,成立以来已推出了1500多个数据产品。   当前,我国数据要素产业生态逐步健全,已发布33项大数据领域国家标准,数据要素流通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广东、天津等多地探索建立“首席数据官”机制,加快培育数据管理人才。建设成立12个大数据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集聚效益持续激发。   随着各地加快探索数据流通新模式、创新场景应用,数据要素价值的持续释放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2022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占全球数据总产量10.5%。数据资源供给能力和流通应用创新不断提升,数据要素正成为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之外最先进、最活跃的新生产要素。

    了解详情
  • 2023.06.25

    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今年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化发展和规模化部署,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今年以来,我国“东数西算”工程8个国家算力枢纽新开工数据中心近70个,其中,西部新增数据中心建设规模同比翻了一番,至此,国家算力网络体系架构初步形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高质量推进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作出部署。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为筑牢信息时代的发展基石,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纷纷采取措施系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不久前我国在海南成功下水运营的全球首个商业用途的海底数据中心,与传统陆上数据中心相比,海底数据中心不仅能耗更低、节约土地,运算功率密度是陆地传统数据中心的5-7倍。   不仅是数据中心,5G、工业互联网、数据要素市场等正成为各地重点推动的建设项目。山东青岛提出今年重点培育工业互联网等十大平台经济生态体系,新发布1000个以上工业赋能场景;上海启动建设数据交易所国际板,探索数据跨境双向流动新机制;安徽提出加快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建设;福建则在深化数据要素市场改革,加快构建全省一体化公共数据体系。   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今年以来,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快速发展。截至5月末,全国5G基站总数达284.4万个;移动物联网快速发展,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物”连接数超过“人”连接数;互联网协议第六版即IPv6地址资源总量位居全球第一;全国数据中心总规模超过650万标准机架;算力基础设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数字基础设施加快赋能千行百业。全国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个,重点平台连接设备超过8100万台(套);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不断提速;新应用、新场景、新业态持续涌现,正加速改变百姓的生活。

    了解详情
  • 2023.06.15

    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 各地出台政策竞跑“未来赛道”

      中国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竞跑“未来赛道”。随着各行业、各领域对人工智能需求的日益增长,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不断涌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发体系和应用生态,引领着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跃升。近期,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举措,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创新“助跑”。   探索更多应用新业态新领域打造发展新高地   近期,各地出台政策举措力促人工智能发展。北京先后公布《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和《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上海市在《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广泛参与数据、算力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安徽提出,下一代人工智能领域优先探索深度学习、脑机接口、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机器翻译等场景。深圳发布《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   哈工大(深圳)特聘校长助理 计算与智能研究院院长 张民:这个政策的出台对中国的人工智能、深圳的人工智能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算力的支持,还有一方面面向产业的应用研究的支持。   围绕核心要素资源 侧重各地特色优势   各地相关人工智能举措各有侧重,北京侧重于人工智能核心软硬件的提升,上海注重激活民营资本投资人工智能,深圳则重视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各地根据自身优势,围绕当地的经济特点,打造适合自身的人工智能发展道路。深圳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一批认定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拓展探索布局更多应用业态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罗忆:开发多模态的大模型,以我们自己算法芯片化的技术,包括完成自进化智能体的深圳智慧城市发展战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芯片技术赋能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推动整个城市自进化、自学习。   成都从“促进人工智能算法发展”“推动人工智能能级提升”“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等角度出发,以直接资金补助的方式激励人工智能发展。在支持算法突破升级方面,符合条件的将给予最高1000万元经费支持。而贵州则加快建设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国家数据生产要素流通核心枢纽,加快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山东省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丰富,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创新应用先导区,不断放大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效应。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赋能经济社会成效显著,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