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国竞争持续加剧、逆全球化趋势回潮,世界各国纷纷加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构建全球数字化转型竞争力评价体系,深入分析全球主要国家的布局特点和发展路径,对正确认识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的国际水平、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各国加速构建数字化转型评估体系
欧盟通过《数字经济与社会指数(DESI)》对各成员国和全球主要国家数字化水平进行常态化监测,加快欧盟《2030数字罗盘》计划的实现。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人工智能竞争力评价指数》分析了美、中、欧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进展,并通过评价结果推动美国政府修改相关领域战略资助计划。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连续6年发布《国家数字竞争力报告》,从技术、知识和就绪度等方面对全球63个经济体进行打分,衡量各国数字竞争力差距及影响因素。
我国亟须一套评估体系支撑数字化转型高水平发展。一是跟踪现有政策落实情况,我国制造业转型正处于起步探索迈向规模化推广的关键阶段,亟需一套评估体系作为工作抓手,提升精准施策水平。二是把握未来发展重点,通过客观评价我国竞争力水平和国际竞争中的优势、短板,为系统谋划提升路径、推动转型进一步加快提供决策依据。
五大维度综合考量数字化转型竞争力
为全面反映各国数字化转型推进情况,准确评估我国在全球的竞争水平,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基于以往的研究积累,综合考量国内外权威数字化转型评估方法,打造了涵盖五大维度、19项核心指标的全球数字化转型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是全面覆盖数字化转型五大维度。结合主要国家推进数字化的相关政策、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2.0研究基础,从基础能力、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和发展环境等五大维度进行评估,综合展现国家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全貌以及竞争水平。
二是数据稳定权威且国内外通用。采用官方权威数据库以及信通院内部监测平台数据,对美国、德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20项指标进行了评价,并对各国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情况、布局特征、未来方向作出了研判。
数字化转型竞争力呈现三级梯队发展格局
总体来看,各国竞争力得分差异较大,呈现“1+4+1”的三级梯队发展格局。美国以领先第二名34.8分的巨大优势占据第一梯队,在各维度实现断层式领先。第二梯队包括德国、中国、日本和韩国,该梯队竞争激烈、发展快速,平均分差为4分,中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数字化转型竞争力领先部分发达国家。印度位列第三梯队,数字化转型处起步初期,向第二梯队加速追赶。
第一梯队——美国。美国以创新领先为核心,技术创新维度得分是6国均分的2.5倍。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绝对领先,抢占了产业高端环节话语权。美国在供给侧多为谷歌、微软等ICT领域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企业,高度重视前沿领域创新,通过颠覆性突破和快速产业化,迅速形成全球范围的碾压优势。例如,美国在掌握全球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国际话语权的基础上,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再一次占据了全球前沿技术战略布局的中心。
第二梯队——德国、中国、日本和韩国。德国以产业升级为抓手,产业发展得分较6国均分高出近30%。企业基于传统制造优势进行迭代,将工业积累封装成工业软件和系统产品向全球推广持续扩大优势。例如,西门子、博世等自动化巨头将积累的大量机理模型和转型成功经验转化为顶尖的平台产品向各国输出。与SAP、iPoint、MPDV等知名工业软件企业形成德国数字化转型产业侧极具竞争力的“软硬件组合”。
中国以统筹推进为主导,在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等维度均衡发展,高于6国平均水平。得益于新型举国体制和制造大国、网络大国的叠加优势,我国坚持以工业互联网凝聚各界合力,系统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一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互联网网络方面,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5G基站数量超过305万个,位列全球第一。二是我国技术创新实力跻身全球前列。2022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显示,全球工业数字化研发投入Top2500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比达33%,全球排名第二,相关专利产出全球领先,但成果质量和转化率有待提高。三是应用推广优势持续拓展。我国已建成全球55%以上的灯塔工厂,并在工业机器人方面以每万名员工322台工业机器人的密度首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五,高于美国的274台。
日本以动能转换为目标,五维度中仅产业发展维度高于均分。为应对经济下行和劳动力下降的危机,日本强调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务实改造和快速变革。在传统制造领域,日本已拥有三菱重工、横河电机、安川电机等一系列高水平企业。但在新兴产业领域,日本缺乏具有整合能力的平台企业,2021年IoT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贡献度排名中,日本全球市场占比仅为2%,全球排名第九。
韩国以应用推广为牵引,在应用维度得分最为突出。韩国政府以数字化应用做大做深为脉络,通过应用标杆建设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截至2022年底,韩国通过资金支持、技术辅导等方式建成3万多家智能工厂,相关企业转型成效显著,工作效率平均提升28.5%,产品质量平均提升42.5%,生产成本平均下降15.5%。
第三梯队——印度。印度是“起步探索型”发展模式,随着政府对制造业数字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受制造基础薄弱影响,短期内数字化竞争力较难快速提升。
如何提升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竞争力?
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整体竞争力水平居世界前列,排名第三。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数字化转型水平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大而不强,部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创新突破缓慢;全而不优,产业规模、数量领先,但缺少具备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广而不精,数字化应用深度不足、落地标准程度低。
需从以下措施入手提升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竞争力水平:一是利用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紧贴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大对高端装备、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同时,强调技术创新成果交易和市场化,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以提升产品质量。
二是优化现有基础设施结构,盘活产业各界要素资源。首先,各地要立足自身产业特色、资源禀赋和人才基础,合理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和投资进度,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其次,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这一关键抓手,通过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高效统筹我国各项工业要素资源。
三是强调重点示范场景建设,扩点成面加深融合应用。一方面聚焦好用、实用、管用、通用的数字化场景加大建设力度,通过评估验收、定期考核等方式加快建设进度,提升建设质量。另一方面,根据中小企业特征及需求定制数字化场景建设指南,寻找龙头企业作为解决方案供应源,筛选优质供应商提供低门槛的数字化产品,强化金融支持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由点及面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进程。
(作者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