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商贸流通业势必要适应新的发展格局。有研究表明,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约为15%,对最终消费的拉动作用更强。因此,推动商贸流通业转型能够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5G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能够助力商贸流通业提质增效,为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迎来新机遇。
扩大内需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扩大内需战略必须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推动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在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战略引领下,我国经济会持续保持稳中求进的良好局面,供需两端的匹配度也会越来越高。强大的内需潜力给商贸流通业提供了史无前例的空间和机会。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1月-2022年12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这一趋势的背后是数字技术对商贸流通业的赋能作用。数字技术与商贸流通业的结合极大地释放了商贸流通业的潜能。因此,商贸流通业要把握机遇,主动寻求转型以释放内需潜力,从而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助力新发展格局。
数字化改造是商贸流通业转型的重要着力点。商贸流通业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重要连接,借由商贸流通业的传导,消费端的偏好能够迅速被生产端感知,生产端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也能够更快地被消费端接受。数字技术与商贸流通业结合,为更好地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动态适配提供了极大动力。在供给端,数字技术已然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企业借由数字技术追踪消费需求,通过反向定制推动密切跟随市场的研发创新。在需求端,分散消费借由数字技术形成规模效应,形成典型的长尾经济。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供给端和需求端均能够打破彼此的认知约束,形成相互推动的合力。对处在供给端和需求端中间的商贸流通行业来说,数字技术使得商贸行业对供需两端的反应更敏锐,也极大提升了流通行业的效率。数字技术不仅拓展了商贸流通行业的空间范围,也显著地缩短了货物流通时间。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的整个环节,空间和时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数字技术对时空范围的突破有效推动了这种转化的速度,带动了商业模式创新,显著提升了生产端和消费端的沟通质量。从组织关系的角度来看,商贸流通行业的数字化改造甚至能够改变企业之间的传统合作关系。数字技术使得跨企业、跨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成为可能,企业可以借此重新定义合作方式。在现实场景中,我们已经看到零售商和生产方基于供应链关系进行创新合作,零售商借助强大的信息优势主导合作的情形也已不鲜见。商贸流通行业的数字化改造深刻改变了供给端、流通端和消费端的传统关系,使得从生产关系到组织关系的诸多创新成为可能,能够显著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数字技术与商贸流通业结合的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企业的异质性特征,避免“一刀切”;除了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数字化赋能,商贸流通企业中组织管理的数字化赋能至关重要;此外,政府还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数字技术与商贸流通业的结合提供政策支持。
首先,数字技术和商贸流通业的深度融合要考虑企业的异质性特征。规模不同、所属产业链位置差异,均属于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在推动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商贸流通企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应鼓励差别化的融合方式,有效发挥商贸流通企业的数字技术支撑作用。对于规模较小的商贸流通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但面临资金不足、人力资本质量较低、转型效果差等现实困境。因此,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考虑技术的性价比,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2022年11月9日,工信部印发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提出了多条举措助力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在政策支持下,数字化转型的服务提供方将会提供针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定制化数字转型方案。商贸流通业连接了庞大的上下游产业链,涉及到了多个细分行业。因此,商贸流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还需考虑所连接产业链的类别,依据上游产业的供给强度和下游产业的需求强度来科学制定数字化转型方案。只有充分考虑商贸流通企业与数字技术的匹配度,才能真正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增强内循环的内生动力。
其次,数字技术和商贸流通企业的深度融合还要特别考虑组织管理的数字化赋能。传统商贸流通企业与数字赋能商贸流通企业的运行逻辑存在根本差异。前者主要围绕销售任务展开业务,而后者的重心在如何发现新的客户价值空间。数字赋能作用下,客户价值空间的拓展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运营空间。当企业的经营思维发生变化时,其组织管理能力也需随之转型。企业运行逻辑的根本改变首先考验商贸流通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企业要想实现成功的数字化转型,管理者必须彻底转变认知。传统的企业管理者主要承担计划并分配任务、招聘或培养专业人才,尽量维护良好的雇佣关系。在进行数字化改造后,企业管理者应意识到员工与企业通过劳动契约在共同创造价值。北京大学的陈春花教授把这种关系总结为企业与员工的价值共享关系。企业与员工的这种价值共享关系要求管理者要具有数字化的领导力,要求员工要适应数字化的工作方式。只有当雇佣双方均转变了工作观念,商贸流通企业才能真正实现高水平的数字化转型,为连接生产端和消费端高效发力,切实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
最后,数字技术和商贸流通业的深度融合需要政策的针对性扶持。第一,地方政府可针对当地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特征,开展数字技术的相关培训课程。在商贸流通业数字化程度不强的地区,开展数字技术培训,以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加深对数字技术赋能商贸流通业的理解,提高企业转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还可开展针对企业的数字化方案设计课程,避免企业对数字技术对使用不足或者使用过度。第二,由地方政府主导加强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重视物流仓储基地的规划,加强物流仓储网络建设,为商贸流通企业的商品中转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物流服务,全方位提升消费者对物流服务的满意度。此外,政府还需重视广大农村地区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农产品的交易效率。积极培育电商示范村镇,完善配送路网,鼓励农产品采用直播等数字经济新模式实现规模交易。第三,由地方政府牵头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利用当地高校等科研机构等优势平台,通过吸引科研人员和企业共同参与项目等方式,开发数字技术与商贸流通业结合的多种渠道。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数字技术将在商贸流通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商贸流通业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让企业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竞争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商贸流通业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和升级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和期待,强调商贸流通业要深入探索数字技术助力转型的路径,积极落实智能化、网络化、平台化的发展理念,开创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推动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服务好全社会,为未来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作者: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赵阳丹露)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