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绿色金融发展
发布时间:2023-11-17 11:39 文章来源: 人民邮电报

  我国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使社会更加关注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央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在绿色金融领域的重点部署包括“运用数字技术开展绿色定量定性分析”“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为企业提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金融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等。《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也明确了到2025年金融科技发展的七个重点方向,绿色金融科技成为金融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什么是绿色金融科技?

  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政策框架,越来越多的机构也参与到了绿色金融的活动中,但我国绿色金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市场实践,绿色金融在发展进程中暴露出绿色识别成本较高、各主体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产品创新有待加强、优惠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绿色金融的发展难题提供了方案,将金融科技运用到绿色金融领域的需求越发强烈,由此衍生出绿色金融科技的概念。

  关于绿色金融科技的定义,国内外尚未形成一致共识。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结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绿色数字金融》报告的定义,将绿色金融科技定义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为服务于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提供技术支撑,即利用金融科技工具提升环保、低碳、节能、清洁能源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金融服务能力,提升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水平。

  有哪些应用场景?

  一是绿色金融科技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资金周转效率。绿色项目容易出现期限错配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首先,银行可以提供绿色金融工具,接受无形资产、环境权益、应收账款和票据等多种形式标的进行质押融资,以智能合约的形式向供应商等各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其次,利用物联网技术在绿色产品包装上植入传感器芯片,实现交易产品的可溯源性,保证了交易信息的不可篡改。最后,结合区块链技术点对点的架构设计,使处于链上的任意两家绿色企业之间都可以直接发起交易,减少了传统途径下必须通过核心企业进行交易带来的时滞,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二是绿色金融科技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助力绿色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助力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存在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的问题。绿色金融科技的应用可以合理确定产品收益率,支持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商业银行等可以应用大数据技术,优化环境效益计算模型和转型风险因子评价,逐步实现精确评估创新产品总体收益率。此外,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针对不同风险偏好和规模需求的用户,可自主开发和匹配差异化风险、期限的全品类绿色投资产品。基于分布式数据库架构,探索发展以用能权、排放权等为质押物的绿色信贷模式,帮助建立成熟完善、品种齐全的绿色信贷体系。

  三是绿色金融科技提升监管效率,提高管理准确度,降低行政成本。目前,国内绿色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经验较为缺乏,已有的征信平台仍存在数据收集渠道狭窄、平台间应用割裂的问题。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广泛收集企业日常经营数据及“非常规”舆论数据,进一步通过数据挖掘算法综合刻画企业绿色行为,差异化确认企业融资成本,完善项目选择机制。

  下一步如何发展?

  一是发挥绿色产业政策导向作用,因地制宜加强标准建设。政府及各类金融主体应全面了解绿色经济企业的真实需求,从多层面出台有关产业政策,加快相关绿色标准制定,引入长期资金渠道,运用金融手段和政策优惠等方式提高绿色产业经济体竞争实力,从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实际出发,逐步实现绿色项目本土化、绿色项目识别精准化。

  二是加强绿色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平台间对接。目前国内部分地区以金融科技为依托构建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但某些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存在功能重复、项目机制不完善以及跨区域对接通道阻塞等问题。未来应在顶层设计的通用性和普适性下,逐步完善国家级数字化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探索保留地区差异化功能,建立智能化的绿色金融交易市场和信息共享平台,破除跨区域标准不统一带来的对接难问题,集中力量提高平台的功能覆盖水平。

  三是强化绿色金融科技风险管控,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将两者结合的“绿色金融科技”面临更严峻的监管考验。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为了防止潜在的资金空转、“漂绿”“洗绿”等问题,需要落实金融科技监管要求,发展适应金融科技技术规律的风险监管制度,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优化绿色金融服务流程和风险管理架构,实现绿色项目有序推出。

  (作者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金融科技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