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2024.05强化算力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护航数字经济稳定发展
随着国家数字化建设不断提速,数字经济进入算力时代。2022年我国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提出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在算力网络进入探索性建设初级阶段的同时,加快提升算力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成为新的议题。近年来,我国陆续发布算力网络相关政策,对一体化算力网络建设、强化安全防护提出明确要求,算力网络的安全保障已成为重要关切点。此外,作为数字时代核心生产力,算力网络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经济社会持续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前置性地做好网络安全工作至关重要。未来,产学研用各方协同发力,共同提升算力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全国数字经济协同发展。 算力网络是融合分布式计算、存储、传输资源的新型网络 根据2021年发布的国际电信联盟标准(ITU-T Y.2501)定义,算力网络(Computing Power Network,CPN)通过集中控制器、分布式路由协议等网络管理面系统,融合分布式服务节点的计算、存储、传输等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具体来说,算力网络包含3类要素:一是“编排”,通过智能调度、运营服务等管理面系统,统筹调度网络和算力;二是“算”,聚集云、边、端、IDC、超算中心等算力资源,提供分布式海量计算和存储能力;三是“网”,连接算力中心节点,灵活调度电信网、互联网、国家枢纽节点直连网等网络资源,打造毫秒级数据通路。 算力网络充分整合IDC、超算中心、边端算力等资源,以基础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直连网等为承载,以算力按需调度、多网异构互联、算网随行随动为特点,是云网融合的发展趋势。 算网建设全面提速 算网安全是重中之重 “东数西算”工程推动算力网络建设全面提速。目前,我国已形成算力资源储备充足、算力调度初具规模、算力交易已现雏形的算网服务体系,算力网络初步构建。我国主张打造算网融合的基础设施,由“东数西算”工程牵引,打造更多算力基础设施,重视算力和网络资源融合以实现网络一体化、算力一体化发展。 我国当前仍依托云、基础通信网等现有网络的安全能力实现算力网络安全保障。但是,针对算力网络的攻击面广,可能引起严重危害。算力网络是公共服务、金融、能源、交通、商贸、工业制造等千行百业应用的基石底座,“东数西算”云网与数据融合加速,针对网、云、算、数任一维度的攻击,都能“以点带面”实现对行业应用、算力网络乃至现实世界的灾难性打击,直接影响14亿国民的正常生活,危害经济社会持续安全稳定运行。 算力网络架构特性复杂 安全风险无处不在 算力网络架构涉及基础通信网层、算网融合层、算力服务层、算力网络运营层、用户层5个层级。在最底层的为基础通信网层,主要为电信运营商提供网络服务;在其之上的算网融合层,算力调度平台运营者(通常政府牵头、运营商建设)负责实现算网资源融合编排、打造生态;中间的算力服务层涉及云厂商、超算服务商等算力供应商作为主体,提供各类算力资源;算力网络运营层的主体为算力交易平台运营者,主要负责保障交易双方安全、诚信开展算力交易;最上层的用户层为使用、购买算力的业务服务供应商和千行百业。 算力网络在基础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具有网络与算力深度融合、海量异构算力等架构特性,且有产业生态链条长、安全角色交叉等生态特点,其新增了行业与算网交易等业务模式,可能带来跨域身份、边界防护等总体架构安全风险,算力环境、数据安全等重要点位安全风险,协同调度、算力交易等新增平台安全风险,以及生态协同风险。 算与网深度融合 总体安全风险级联放大 一是动态的网络架构冲击原有固定安全体系。算力网络需基于对全网资源感知及算力意图分析,实现异构算力需求的按需调度,原有安全防护体系无法适配随时可能动态调整的算力网络架构,安全防护的疏漏会引发较大安全风险。 二是安全风险将通过信任体系冲击防御体系的根基。算网资源集中化编排下的跨域身份安全风险有机会击穿业务系统,可能存在用户数据泄露等风险。因此,跨域身份和信任体系需具备更高安全性。 三是更复杂的网络场景提高了安全防护和运营的难度。数量种类繁多的防护资产、大幅增加的安全节点,都使得算力网络安全运维成本和运营难度指数上升,错误的策略配置可能造成业务中断。 四是安全边界泛化程度加大,攻击内网蔓延跨域、跨网传播风险增加。云网、多云协同导致安全边界进一步泛化,降低隔离效果,增加网络暴露面,同时也加剧了安全威胁传播风险。 传统与新型安全风险并存 冲击现有防护手段 一是多主体算力加大协同力度,算力可信和数据安全风险凸显。对于供给方来说,差异化算力协同增加算力可信难度。不同算力节点安全级别参差不齐,多种算力类型的融合,使得算力环境安全、可信安全隔离与算力安全感知等面临严峻挑战。对于需求方来说,算力协同凸显数据安全风险及钱包账户安全。算力网络引入了多元化的数据处理主体和计算场景,导致数据暴露面增加,交易过程中数据安全风险加剧。 二是新型服务模式挑战现有防护有效性。一方面,大量新系统的引入使得管理面高度集中,安全威胁“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攻击者劫持管理面数据库,获取算力节点拓扑,可定向发起DDoS攻击使关键节点失效,导致计算作业失败,甚至算力网络瘫痪。另一方面,安全防护措施的缺失将影响算网服务交易开展,造成交易双方的经济损失。算网服务交易是依托算网建设应运而生的新型业务模式,交易主体责任体系、交易过程合规、安全合约技术等方面安全措施亟须与建设同步落地实施。 三是生态主体多,安全责任落实难度加剧。算力网络产业生态涉及电信运营商、云服务商、设备商、安全提供商、用户等诸多角色,具有链条长、安全责任交叉等特点。在实际运营中,算力网络服务关系存在多级嵌套的情况,安全责任边界亟待厘清,威胁所带来的风险也依附产业链不断渗透,现有防护模式有效性受到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要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规范引领安全。 一是制定算力网络安全工作指导文件。以“谁管理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思路和原则,明确各单位的主体责任边界;明确算力网络中不同算力基础设施、系统平台的安全防护、通信速度、业务运行等方面安全基线要求;建立网络安全风险事件报告机制,强化安全监管。 二是加强算力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制定算网安全标准研究框架,依托标准开展节点安全等级标记,完善安全防护机制;建立健全算网安全测评体系,加快风险评估、能力成熟度评价等相关工作开展。 三是搭建多角色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安全标准体系。建立算力网络主体安全责任共担模型,明确划分安全责任边界,建立适应多主体角色的协同工作和管理机制;建立算力网络安全标准体系,优化算力网络安全治理结构,增强安全治理效能。 升级扩容的同时探索创新,全面保障安全。 一是构建统一算力网络安全防御体系架构。依托已有国家级防护平台和体系,构建立体防御平台、打造全国态势感知系统中心、构建算网内生安全框架。 二是打造持续评估的跨域信任体系。构建动态的身份信任体系,秉持“持续验证,永不信任”原则,充分利用安全代理、网络隔离、身份安全、信任评估等核心技术,对主体身份进行动态授权管理,并进行持续信任评估。 三是积极探索新技术与新应用。开展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应用,例如构建安全编排能力、推进密码资源应用、引入网络安全保险;探索更安全的数字化技术,如探索应用数字孪生等技术;开展内生数据安全能力建设,如隐私计算等技术。(作者 张涵羽 周杨 黄媛媛) -
10
2024.05AI诈骗或为“有史以来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
在近日举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表示,AI诈骗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此前,巴菲特曾警告说,AI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但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被视为“投资界年度盛宴”,其释放的信号被全球投资人奉为圭臬。一名投资者在大会的问答环节向巴菲特提问:如何看待生成式AI的潜力?巴菲特在表示自己对这项新技术了解不多之后,进一步表示,有一天我们可能会后悔将精灵从瓶子里放出来,就像许多人后悔核武器的出现一样。 据史册所载,所罗门王是史上最富裕的君王,他有72个装着魔鬼的小瓶子。巴菲特所说的“瓶子”,显然就是装魔鬼的瓶子。他的意思是,不能把类似魔鬼的AI精灵从魔瓶中放出来。巴菲特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在屏幕上看到一个图像,有着我的声音,穿着我穿的那种衣服,就连我的妻子或女儿都不会察觉到任何区别,但它传递的信息绝不是我发出的。”他警告说,AI诈骗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 AI诈骗,以高度仿真性、隐蔽性、快速传播性、智能化的方式挑战着社会的安全与稳定,通过语音合成、图像伪造、社交工程学、自动化诈骗,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创伤,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阻碍科技发展,可能会让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阻碍其进一步发展。 防范AI诈骗面临多重挑战。一是技术更新快,AI技术发展迅速,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防范难度加大,防不胜防。二是公众防范意识不足,许多人对AI诈骗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有效的防范意识和技能。三是法律监管滞后,目前针对AI诈骗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不法分子的惩处力度不够,致使违法成本低下。 值得关注的是,AI诈骗正成为一种行业,甚至开始通过商业化、产业化运作牟利。有人把AI拖入歧途,令人痛心又震惊。 目前不仅需要对AI加强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更要从源头上提升人们对科技风险的认知。防范AI诈骗,科技伦理极其重要,我们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要不断提升防范技术和手段,确保其不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 当AI诈骗成为行业常态,我们不得不反思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导科技为人类服务,而非成为犯罪的工具。有鉴于此,我们要针对AI诈骗的行业“增长潜力”,研究应对AI诈骗的策略。 首先,要加强技术研发。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反诈骗技术的研发,提高识别和防范AI诈骗的技术能力,给AI技术添加“牛栏”,勿使其溜到“菜园”中践踏青苗。 其次,要加强公众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防范AI诈骗的知识和技巧,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比如,AI再“逼真”也会露馅,毕竟AI无法模仿人类的感情,可从情感交流中识破其骗术。同时,要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遏制AI诈骗蔓延,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再次,要加大监管力度。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AI诈骗的震慑、打击力度,提高不法分子的违法成本,让其倾家荡产。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AI诈骗往往具有跨国性特征,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这一挑战。如中美之间已就AI达成共识,双方宣布将举行中美“人工智能政府间对话”首次会议,进一步推进中美人工智能合作。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防范策略。我们也期待科技的进步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让我们能够更加安全地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记者 蔡恩泽) -
10
2024.05财政部:扩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范围
近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一季度财政收支情况,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表示,中央财政高度重视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大力予以支持,着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壮大。 王东伟表示,财政部着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央财政安排制造业领域专项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关键技术、关键产业“补短板”“锻长板”,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跨越式发展。近期,财政部将会同工信部等部门一道,实施新一轮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培育更多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配套专家”;启动实施制造业新型技改城市试点工作,2024年安排资金30亿元,支持首批20个左右试点城市“智改数转网联”,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着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壮大。中央财政聚焦数字经济关键环节给予支持,包括支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3.7%。2023年,财政部安排30亿元,支持30个试点城市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推动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问题。今年将再安排30亿元支持扩大试点范围。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支持对一批繁忙的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道和高等级航道开展数字化改造,促进交通设施智慧扩容、安全增效、产业融合。(记者 苏德悦) -
10
2024.05让自动驾驶汽车驶上法治“快车道”
当前,全球自动驾驶汽车正式进入技术快速演进、产业加速布局的新阶段,自动驾驶下半场来临,商业化落地将成为竞争关键。在国内,自动驾驶已经从封闭测试场到开放测试道路再到开放测试区,开始迈入城市级大规模应用,自动驾驶出租车、干线物流、无人配送等多场景示范应用有序开展。随着自动驾驶逐步进入商业化探索的快车道,原有针对传统汽车的法律制度以及监管模式已不能适应自动驾驶发展的需求,应当通过制定专门的自动驾驶法律来规范和促进产业的发展。 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呼唤法律制度回应 传统汽车的法律和监管体系难以满足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发展需求,立法空白亟待填补。自动驾驶车辆作为一项新生事物,目前尚面临不能准入上市、不能上牌、不能上路从事交通运输等诸多法律问题。我国现有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主要是以“驾驶人”为核心,如汽车只能由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的人驾驶以及针对驾驶人的通行规则等,这种以“人”为核心的传统道路交通管理模式对于由“自动驾驶系统”实施驾驶任务的高度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是不适用的。 现有法律体系无法提供适合自动驾驶汽车的风险和责任分担体系。自动驾驶汽车安全事故的责任分担问题是自动驾驶汽车法律问题的深水区,涉及各方参与者的利益,也关系到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自动驾驶汽车相比于传统汽车而言,产业链更长、产业参与方更多,在现行法律体系下,自动驾驶汽车事故责任主体规定不够明晰,责任分担规则尚未确定,未来需要在平衡各参与方利益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小心求证,逐步建立适合自动驾驶汽车的责任分配体系。 各地现有的地方自动驾驶汽车管理文件效力层级较低,难以有效发挥法律规则对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有限,难以有效发挥法律规则对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制定专门的自动驾驶汽车法律法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自动驾驶汽车领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水平,为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构建更加良好的环境。 国外自动驾驶汽车立法现状 为抢占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制高点,世界范围内主要国家加快政策法规制定。全球已有17个国家制定或修订了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的法律法规,旨在为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扫清法律障碍。典型国家如德国、日本和美国。 德国先后于2017年、2021年两次修订《道路交通法》,并于2022年出台了配套的《自动驾驶条例》,成为世界上首个为L3和L4级自动驾驶汽车立法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建立了相对正式、完整的自动驾驶监管法律制度体系。日本于2019年修订《道路交通法》和《道路运输车辆法》,允许L3级自动驾驶车辆合法上路。从2023年4月1日起,日本警察厅公布的《道路交通法》修正案正式实施,该法明确L4级自动驾驶车辆实施方式,并对无人配送车进行专门规定。美国则是坚持开放务实的立法精神,虽然在联邦层面尚无统一的自动驾驶法律法规,但各州积极出台州立法与行政命令,从而形成了联邦政策与州立法双向结合的自动驾驶规制体系。截至2024年2月,美国已有38个州提出与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的立法或行政令,以道路测试作为法规核心。与此同时,美国无人驾驶商业化进程加快,比如加州持续释放政策潜力,机动车管理局和公共事业委员会推动L4级自动驾驶车辆收费运营。 其他国家自动驾驶汽车的立法经验可归纳如下: 一是通过立法赋予自动驾驶系统合法地位,为无人化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和应用提供法律依据。比如,德国、日本均在立法层面对“系统驾驶”予以肯定,并根据驾驶自动化水平对驾驶人、制造商、技术监督员、车辆所有者等应履行的义务进行了明确。 二是自动驾驶汽车准入属于国家事权,无地方立法变通权的地区可着眼于地方标准的先行先试。在汽车准入方面,国外创新提出了豁免制度,如欧盟以及美国均是通过发布指南的方式,为自动驾驶汽车准入提供路径,通过对豁免时间及数量进行限制给予临时豁免许可。由于自动驾驶车辆的国家强制性标准短期内无法全部出台,对于无立法变通权的地区来说,可通过出台地方标准的方式先行先试。 三是对自动驾驶汽车事故责任进行认定时,强化自动驾驶保险产品的兜底效应。目前,各国在事故责任认定方面的创新突破力度不大,尚未脱离原有的责任分配模式,但保险兜底已成为普遍做法。英国在全球率先制定了《自动与电动汽车法案》,将车辆强制保险范围扩大至自动驾驶汽车。德国在对L3级自动驾驶及L4级自动驾驶进行责任认定时,延续了既有的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和产品责任归责的传统框架,但是通过为技术监督员购买责任保险以及车辆的双倍最高责任金额等方式提升了无人驾驶汽车的保险保障程度。 我国自动驾驶汽车法治建设的路径选择 为促进和规范自动驾驶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全国性自动驾驶汽车法律一时难以出台的情况下,广东深圳、上海、江苏无锡、江苏苏州、杭州、武汉等地就智能网联汽车地方立法率先进行了有益探索。深圳经济特区发布了《深圳经济特区自动驾驶汽车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深圳条例》),这是国内首次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自动驾驶汽车管理进行全链条规范,通过创设深圳市自动驾驶汽车产品地方标准和目录实行自动驾驶汽车产品地方准入,并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放宽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为技术相对成熟的自动驾驶汽车应用场景的商业化发展提供法律支撑。相比深圳,上海市则发布《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以下简称《浦东创新应用规定》),聚焦无驾驶人的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示范运营、商业化运营等创新应用活动,同时也对无人配送车等无人驾驶装备的创新应用作了原则性规定。2023年3月22日,浦东公布《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实施细则》,为相关企业开展无驾驶人自动驾驶汽车示范运营提供操作指引,加快推动自动驾驶汽车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此外,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也从产业促进角度积极推进地方立法工作,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与产业扶持等内容,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治支撑。这些地方立法实践对国内自动驾驶汽车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 地方先行先试立法,有助于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驶向“快车道”,但其跨地域的适用问题、规范能力不足等局限性也不容忽视。以深圳、上海这种授权立法模式而言。《深圳条例》是经济特区法规,是授权变通立法模式(“授权立法”)的产物,发挥以点带面、为其他地方提供立法经验和参考、充当国家法制发展与完善的试验田的引领作用。特别是,《深圳条例》在自动驾驶致害问题的处理上运用了特区立法权对民事基本责任制度进行突破创新,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而《浦东创新应用规定》在性质上是浦东新区法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授权决定创设的新型地方性法规。旨在比照经济特区法规,在非经济特区的浦东,在限于“改革创新实践需要”目的范围内,变通适用法律和行政法规。这些地方性法规的局限性在于,其无法满足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需要。相比之下,北京、苏州、重庆、武汉等地的智能网联汽车“立法”受制于立法权限制,除了法规适用范围局限外,还存在部分监管规则缺失导致监管预测能力、规范能力不足等问题。 考虑到地方立法的局限性以及现阶段起草自动驾驶汽车法律的不切实际性,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立法制定自动驾驶汽车条例,等成熟后再推动法律的制定。待制定的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应对自动驾驶汽车在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准入登记、使用管理、交通违法及事故处理、法律责任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全链条立法,为自动驾驶汽车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自动驾驶汽车的“身份”问题,明确准入技术标准、准入管理规则等事项;自动驾驶汽车的“上路安全管理”,车辆的上牌登记、人证管理、事故处理、交通执法等;自动驾驶汽车开展商业化经营,即开展出行服务、货运服务的许可资质问题;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划分问题;其他需特别关注的问题,如“数据安全”“测绘数据”等。(作者 续俊旗 单位 北京国际数字经济治理研究院) -
10
2024.05我国5G手机3月出货量同比增长2.3%
5月8日,中国信通院发布2024年3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2024年3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138.0万部,同比下降5.5%,其中,5G手机1773.6万部,同比增长2.3%,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3.0%。 报告指出,2024年3月,国内手机上市新机型47款,同比下降2.1%,其中5G手机23款,同比增长15.0%,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48.9%。2024年3月,智能手机出货量2021.8万部,同比下降6.2%,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94.6%;智能手机上市新机型29款,同比下降31.0%,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61.7%。2024年3月,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1763.3万部,同比下降8.5%,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2.5%;上市新机型43款,同比下降4.4%,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91.5%。 报告指出,2024年1—3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6741.5万部,同比增长7.4%,其中,5G手机5643.3万部,同比增长9.6%,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3.7%。2024年1—3月,国内手机上市新机型97款,同比增长9.0%,其中5G手机49款,同比增长28.9%,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50.5%。2024年1—3月,智能手机出货量6377.3万部,同比增长5.8%,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94.6%;智能手机上市新机型65款,同比下降18.8%,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67.0%。2024年1—3月,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5571.1万部,同比增长19.3%,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2.6%;上市新机型88款,同比增长6.0%,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90.7%。(记者 韩永军) -
10
2024.05千亿级科幻市场凸显四条新赛道
在《三体》《流浪地球》等优秀作品的引领下,中国科幻产业加速发展。 近日公布的《2024中国科幻产业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首次跨过千亿元门槛。从科幻文学到科幻影视再到科幻场景,科幻产业进入全产业链发展阶段,内容消费、IP开发、游戏市场、版权保护等领域凸显新的“赛道”。 记者调研发现,新兴领域发展势头强劲,但科幻产业整体仍存在产业链融合拓展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关键技术薄弱、版权保护不够等“短板”。专家建议,重视科幻对传统产业的赋能和“翘板”作用,不断织补短板,促使今天的“想象力”变成明天的“生产力”。 新路径浮现 让“想象力”变“生产力” 科幻产业是想象力照进现实的缩影。现代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梦想成真”的时代,第四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技术,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 记者调研发现,科幻产业已成为消费升级的大热门,并显现四条“新赛道”。 一是科幻题材中短视频衍生的内容消费新“赛道”。《报告》显示,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发展,科幻中短视频创作数量显著增长,科幻网络剧和微短剧数量明显增加。据统计,2023年抖音、快手、B站、微信视频号、西瓜视频等平台共发布47.39万条与科幻相关的中短视频,发布量同比增长192.2%。 科幻阅读也在向线上发展。2023年科幻数字阅读营收为14.2亿元,继续超过纸质阅读稳定增长。在市场的带动下,科幻网络文学优质作品持续出圈。中国作家协会近日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2023年我国新增科幻题材作品约25万部,同比增长15%。其中《隐秘死角》借鉴《流浪地球》《三体》成功经验,以“近未来”的科幻想象唱响人类勇气赞歌,获第34届“银河奖”最佳网络文学奖。 二是科幻地理产品成为IP开发新“赛道”。2023年,科幻文旅产业增速亮眼,全年营收310.6亿元,同比增长106.7%。其中,冷湖火星营地、“火星一号”公路等科幻景区去年旅游人数达140.26万人次。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主任王挺说,国外在华投资主题公园科幻游乐项目成为年度旅游爆款,展现了中国科幻主题公园市场的广阔前景。亦有多个合作项目在海外落地,如“火星大战”主题公园将落地沙特阿拉伯。 科幻IP对衍生品的赋能力度强劲。据统计,2023年刘慈欣科幻IP衍生品营收约为2.1亿元,赛凡科幻空间出品的《流浪地球2》周边衍生品创造了约1.2亿元的高销售额。此外,近年来科幻舞台剧发展势头初显,涌现出《深AI你》《云身》等代表性作品。 三是游戏产业找到了海外市场这一新“赛道”。2023年,我国科幻游戏产业营收651.9亿元,占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比重最大,电脑端及主机端科幻游戏营收占比相较2022年显著提升。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说,科幻游戏海外传播态势良好,一些游戏的场景和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受到全球玩家喜爱。比如,《崩坏:星穹铁道》融传统徽派建筑于虚拟场景中,形成独特的“仙舟罗浮”世界观,颇受玩家青睐。 VR、AR等互动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游戏的视听体验,科幻游戏产业凸显实景化发展趋势。 四是科幻版权保护逐渐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赛道”。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慧眼”卫星3D模型有了数字藏品,人民版权平台通过AI版权识别算法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自动确权……“区块链+数字出版”等技术推动数字版权创新运用,已实现优质数字作品秒级确权、精准分发、可信交易,让包括科幻作品在内的数字内容得到更好保护。 北京数字创意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马云飞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对推动IP开发、技术转移和国际合作等具有重要作用,科幻版权保护有望成为科幻产业新的增长点。 “科幻产业迎来黄金机遇期,不少板块都在向上生长、向好发展。”王挺说,科幻产业形态不断丰富,通过科幻+制造、科幻+文旅、科幻+教育等方式,推动传统行业高质量转型,不断创造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增长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含金量”增长 整体发展仍有“短板” 科幻产业“含金量”增长,折射着国家科技实力的跨越发展。 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1年第29位上升至2023年第12位,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5年的6.20%提升至2023年的14.14%。自主创新硬实力与科学文化软实力双曲线同步上扬,为中国科幻的“厚积薄发”提供了肥沃土壤。 从《流浪地球2》用特效技术营造视觉奇观,到AI创作的科幻小说《机忆之地》在比赛中获奖,技术革新成为科学幻想的源泉和基石,科幻创作也不断重塑产业和消费的未来格局。 科幻同样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中国未来研究会秘书长陈辉说,想象力能重新定义产品、行业和商业模式等,促使产业深度转型。例如,索尼创造了音乐随身听,苹果引领了平板手机时代等。科幻衍生品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者需求,有助于创造未来业态。 科幻引领也在未来产业发展。吴岩说,科幻打通“内容”与“技术”的界限,往往能够“预见”未来、创造“赛道”,因为衍生品丰富、对行业“撬动”作用大,科幻产业更容易向社会提供繁荣动力。 在科幻优质内容、知识消费升级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科幻产业迈入“千亿时代”,但不少专家认为,科幻产业整体发展仍有“短板”。 首先,产业链融合拓展不足。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以科幻内容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尚未完全构建,IP开发领域有限,全产业链运营能力仍然不强。 马云飞认为,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受到好评的高质量科幻作品,还需努力打造更多科幻头部IP,提升整体内容质量。她认为,企业应该加大对本土科幻作品的投资,注重挖掘和展现我国独特的科幻元素和文化内涵。 其次,关键技术发展仍然较弱。多家企业反映,在成像显示、渲染处理、感知交互等技术领域,我国与世界最高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由于技术不稳定、成本不可控、导演惯性思维等原因,大量新技术无法在影视项目中应用。同时,只有少数影视基地有服务科幻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平台,基础设施不足。 第三,版权保护力度不够。王挺说,由于部分市场主体紧追热门科幻IP,对版权保护认识不够深入,近年产生了不少盗版、侵权、版权纠纷问题。网络使一些盗版、侵权作品更容易传播,侵权行为变得复杂多样,也更加隐蔽。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提高了科幻创作的生产力,也为版权保护带来了新挑战。 最后,专业人才整体不足。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我国科幻作家规模不断扩大,但专职科幻作家仍然较少。特别是在科幻影视编剧类人才中,熟悉国际电影工业规范、掌握电影制作全流程和前沿技术的人才相对较少。 王挺说,对科幻教育、科幻人才的定义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制度的建立。同时,科幻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校园科幻教育未纳入教育评价体系,尚未形成科幻教育生态。 发掘新业态 助力创新开花结果 科幻源自对前沿科技成果和科学发现的理性拓展,以科学探索的无穷魅力引发对未来和未知的无限遐想,是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重要源泉。业内人士建议,加强科幻业态的深度发掘,助力“想象中的一小步”变成“创新里的一大步”。 首先,让新技术、新业态赋能科幻内容创作和IP开发。《报告》预测,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对科幻产业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科幻与未来产业深度融合,有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助益。 科幻作家陈楸帆认为,人机互动共创、在线互动小说、AIGC集合生成平台等,有望成为科幻产业发展的新“风口”。当红齐天集团董事长齐笑建议,引导优质科幻IP线上向影视、动漫、游戏等产业延伸,线下向主题乐园、实景娱乐等行业转化。培育专业的科幻IP运营团队,持续开发中国自主科幻IP。 其次,加强科幻教育顶层设计,保护和开发青少年想象力。澳门大学科学暨工程科普推广中心主任谭锦荣建议,加大对科幻教育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将青少年科幻教育作为服务科技创新发展和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 “创造机会,让有生命力的创意在社会中生根发芽。”王挺说,增加创业者与科技、管理等专家的交流机会,让更多有价值的创新开花结果。 最后,完善科幻版权保护体系。多位受访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技术手段,以便快速识别网络侵权行为,统筹多方力量,形成适应新形势、新业态的版权管理生态。马云飞建议,鼓励科幻作家、导演、艺术家创作具有独创性、独特性的科幻作品,通过跨界合作形成科幻内容多元生态。 “随着中国科幻‘出海’,有必要推动科幻版权保护的国际合作,应对跨境侵权问题。”王挺说。 随着中国科幻走红,科幻产业版图加速拓宽。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举办地北京,近年来持续优化科幻产业链布局,强化产业集聚态势。全市科幻产业总营收由2020年的187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292.5亿元,年均增速25.1%。会址所在地石景山区,已集聚科幻企业和机构超200家,裸眼3D、实时动捕、数字人等视觉技术让人仿佛置身浩渺宇宙,为中国科幻在新时代贡献更多创新活力提供了广阔空间。 “想象力集聚地往往也是创新策源地。”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孙立军说,科幻产业蓬勃发展,有助于营造创意风气,培育创新行为,带动“想象力”变成“生产力”,惠及所有人的美好未来。(记者 丁静 阳娜 杨淑君)
-
07
2024.05央国企入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重大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按照“四新”(新赛道、新技术、新平台、新机制)标准,遴选确定了首批启航企业,加快新领域新赛道布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目标,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国有企业纷纷入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对于企业发展、产业优化、科技创新都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企业是创新的主战场,创新首先要从国有企业内部开始。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商业应用作为发展和壮大国有企业的手段,需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不是靠钱能买到的,不是靠市场能换来的,而是要依靠自主创新,要有足够的决心、耐心和韧性。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在研发投入和产出方面优势明显。同时,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科学劳动特别是研发,技术人才和技术很难分割,国有企业拥有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创新机制,能够聚集资源和人才优势,集中力量实现创新的重大突破,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组织支撑。 二是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科技创新性、高成长性、产业关联性和政策导向性等特征,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能够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国有企业的入局,一方面有助于形成一批高技术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国有企业可以立足于原有积累的技术、产品和市场等行业基础,发挥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比如能源类的进入新能源及应用,如页岩气、可燃冰等;材料类的进入新材料及应用,如半导体新光源、柔性显示屏等。另一方面,通过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在生产技术、管理和销售方面的创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国有企业可以发挥产业链原有的布局优势,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如通信运营商的5G设施可以在原有网络布局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基础设施和平台优势;石化类的可以瞄准新能源汽车下游业务,利用原有加油站的网络优势,设立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兼营电动车充电业务,从基础设施上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的布局优化。 三是有助于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新发展理念的落实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抓住世界前沿科技进行前瞻性基础研究,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发挥科技和创新人才的作用等意义重大。当前,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但在诸多领域仍面临“卡脖子”问题,缺乏“颠覆性”技术研发。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是重大自主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企业,我国想要参与更公平的新规则制定和国际经济体系的治理,就必须有科技实力做前提,要有强大的国有企业做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把科技和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产业,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国有企业能够通过内部创新带动国家创新,抢占战略制高点,不断提高国际竞争优势。(作者 程唯珈) -
07
2024.05打通算力服务“最后一公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培育算力产业生态。”近日,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正式上线。国家超算互联网可将全国众多超算中心连接起来,构建一体化的超算算力网络和服务平台。目前,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已经连接了10余个算力中心,已有超过200家应用、数据、模型等服务商入驻,并提供超3200款商品,这些商品覆盖科学计算、工业仿真、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等前沿数字化创新领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先进计算服务的需求。 为何要建设国家超算互联网?国家超算互联网如何实现算力资源统筹调度、赋能产业创新? 通过市场化的运营和服务体系,实现算力资源统筹调度 打开国家超算互联网“商品广场”,由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开发的“数字孪生脑平台”显示在售。这个平台整合了多模态的生物数据和先验知识,利用超算集群计算资源,将相关数据与算法集成为一个数字孪生的脑模拟平台,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提供服务支撑。用户在国家超算互联网上填写使用申请表后,即可申请试用“数字孪生脑平台”。详情页上,“商品说明”“服务与支持”“客户案例”“商品评价”等信息一目了然。 在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上,科研人员、仿真工程师、人工智能研发人员可以像网络购物一样方便地购买和使用算力基础资源、应用软件、应用平台、数据资产等,并按照软件类型、算力、时长等付费。 超算,即超级计算或高性能计算,经常应用于高精尖科研领域,被视为科技突破的“发动机”。如何更好地发挥超算的性能、高效求解各类应用中的科学问题,是超算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超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持续融合,超算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服务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另一方面,算力已从单纯以性能比拼,过渡到服务能力、计算应用、绿色低碳等新优势的比拼,对超算环境和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2023年4月,国家超算互联网正式启动建设,目标是突破现有单体超算中心运营模式,紧密连接供需方,通过市场化的运营和服务体系,实现算力资源统筹调度,以应对算力设施分布不均衡、接口不统一、应用软件自主研发和推广不足等问题,有效支撑原始科学创新、重大工程突破、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目标,成为支撑数字中国建设的“高速路”。 国家超算互联网依托一体化的算力调度、数据传输、生态协作体系,实现算力供给、软件开发、数据交易、模型服务等产业链各主体的紧密连接,构建市场化、互联网化、服务化、标准化的高性能计算服务环境。经过近一年建设,国家超算互联网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完成了首阶段的建设目标。 从“提供算力”向“提供服务”转变,国家超算互联网有望促使超算应用模式转变。中国科学院院士、超算互联网总体专家组组长钱德沛解释道:“狭义上,国家超算互联网通过高速网络将全国众多的超算中心连接起来,构建统一使用、对外服务的基础设施。广义上,则是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方便更多用户获取资源。同时,软件和服务也可以给更多人使用,实现计算资源、软件资源、应用解决方案资源的深度整合,从根本上提高超算的应用水平。” 在超算互联网总体专家组副组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管海兵看来,我国超算发展经历了硬件积累、软件创新到高性能计算环境建设的发展阶段,以互联网思维来运营超算算力,把相关软硬件、从业者和计算能力连接起来,能够更好发挥超算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已迭代100多个版本,建立了大型的基础服务平台 超算中心与智算中心、云计算中心的应用场景有明显差异。云计算中心即传统数据中心,主要提供通用算力、大数据分析等服务,在数据存储和虚拟化等方面具备优势;智算中心则主要应用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图像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这些应用需要快速迭代和优化模型,对计算效率要求较高;超算中心通常由大量的计算节点和高速互联网络组成,可同时进行大量并行计算任务,应用于大规模科学计算、工程仿真、气象预报等。 “很多的科学计算里面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很多人工智能应用也需要高精度、混合精度的计算。未来,单一精度的计算会变少,混合精度的计算会成为主流。多元融合、超智融合将是算力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振南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认为,过去的通用算力正逐渐向超算、智算、通用算力三种类型方向发展,“因此,分散化的算力如何通过更好的机制实现互联互通,亟须一些新技术、新模式的探索。” 曹振南介绍,架构上,国家超算互联网可分为3层。最底层是汇聚各个不同算力中心的异构算力资源;中间通过一体化服务与调度平台,进行分布式异构算力资源调度,与应用服务化封装、发布、管理,包括面向不同用户、不同资源的各类管理、交易、作业等;最上层则建立了算力应用商店,为用户提供各种算力、软件、数据、模型、源码、技术等。 国家超算互联网建设过程中,多家国家/区域超算中心、应用软件单位、支撑单位,以及从事超算相关领域的企业和高校院所等组织成立了超算互联网联合体。成员单位从成立时的22家扩展到现在的128家。联合体还成立了工作组和研发团队,开展相关设计研发工作。 “同时,我们也希望用互联网的模式‘共创’整个国家超算互联网。在研发过程中,有500多个共创者参与进来,进行软件打包、适配、软件应用设计等工作,来自各个行业的1000多位‘体验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一年来,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已迭代100多个版本,形成10个主要模块和100万行以上的源代码,建立了大型的基础服务平台。”曹振南说。 曹振南表示,面向未来,国家超算互联网要建立更多元的算力服务模式和更多样的资源部署模式。“我们希望为用户提供‘一点接入、随取随用’的服务。用户无需关注算力类型、地理位置、软件归属,甚至不需要知道谁在为你服务。” 建立良好的商业模式,使更多行业和领域受益于超算 近年来,我国在超算互联网领域已经开展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比如,国家超算无锡中心联合国家超算广州中心等超算中心,以及清华大学、之江实验室等应用单位开展了超算互联网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研究;山东上线超算互联网工程,以实现数据和算力的互联互通,打造“山东算网”。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6部门印发了《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探索构建布局合理、泛在连接、灵活高效的算力互联网”。 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认为,国家超算互联网应用生态的打造,有利于降低超算应用门槛,加快科学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信息首席科学家黎宇翔表示,有了国家超算互联网,相当于打通了算力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可以基于自己的平台跟国家超算互联网结合,进行跨区域的数据传输和计算,选择最合适的算力类型,适配具体的应用。 在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党组书记、应用研发首席科学家孟祥飞看来,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超算研制和建设已经规模化,形成了广泛的超算算力布局能力。“从算力供给侧来说,超算‘微—宏’架构差异越来越大,可扩展性、可靠性、可编程性等方面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新的数据范式的发展,使得超级计算机要兼顾数值计算、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应用需求,它的支撑能力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需求侧来说,重大科学与工程领域面临巨大的多元化算力需求,而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团队协同的系统性创新,底层需要有一个综合能力的信息化载体、算力载体来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认为,推动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再上新台阶,一是要提升平台的互联带宽,二是要将超算节点之间的互通做好,统一编程框架,使一个程序可以在不同机器上运行,三是要进一步挖掘超算互联网平台的新应用。 钱德沛说:“构建支撑应用的国家超算互联网,不单要做网络,更重要的是建立超算互联网平台上各角色之间良好的商业模型,鼓励更多的力量投入超算应用事业,使更多行业和领域受益于超算,让超算资源得到充分应用,成为支撑国家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记者 谷业凯) -
06
2024.05两部门印发《通知》 支持引导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
财政部、交通运输部近日发布《关于支持引导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通过竞争性评审的方式支持引导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 根据《通知》,自2024年起,通过3年左右时间,支持30个左右的示范区域,打造一批线网一体化的示范通道及网络,力争推动85%左右的繁忙国家高速公路、25%左右的繁忙普通国道和70%左右的重要国家高等级航道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就具体实施目标而言,在智慧扩容方面实现示范通道通行效率提升20%左右;在安全增效方面实现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效率提升30%左右;在融合创新方面凝练总结一批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的车路云、船岸云应用场景和关键技术、标准规范;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推动培育一批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产业化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 从支持范围来看,《通知》明确,重点支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6轴7廊8通道”主骨架以及国家区域重大战略范围内的国家公路和国家高等级航道,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 《通知》还要求,加快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建设数字化感知网络、智能化管控系统和网络化服务体系,改变传统基建模式,更加注重集约节约利用,以较少资源消耗撬动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大幅提升;更加注重资金使用效益,以较少资金投入带动交通基础设施优质供给有效加强;更加注重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以数字手段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改进;更加注重融合创新,以应用场景规模化落地促进产业协同创新水平显著提高。 关于资金分配,财政部将按照“奖补结合”方式安排资金。其中,公路、航道领域奖补资金分别核定,按照交通运输部核定总投资的一定比例予以奖补,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奖补比例分别为40%、50%、60%。实施第一年按照每个示范区域奖补资金的40%予以补助,用于启动相关工作;后续根据绩效评价结果予以奖励。 需要注意的是,奖补资金不得用于征地拆迁、楼堂馆所建设以及不符合数字化转型支持方向的建设内容等。通过中央财政其他渠道支持的,不再重复安排奖补资金。(记者 刘垠) -
30
2024.04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
29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行,面向世界前沿科技、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四大方向,集中发布了19项重大科技成果。 其中,面向世界前沿科技的5项成果包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系列国际先进成果、相位同步可重构莫尔纳米激光器、存算一体智能芯片、新型蛋白聚类方法实现碱基编辑技术创新、胚胎干细胞嵌合体猴。 面向经济主战场的5项成果包括:朱雀二号液氧甲烷运载火箭、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长安链隐私计算开放平台、新一代铁基费托合成催化剂、新型电力系统分析基础工业软件。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4项成果包括:超大规模集成光量子芯片、里德堡原子电磁探测系统、6G通感算智技术平台及现代语义通信系统、基于植物激素平衡创制新型高产半矮秆小麦。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5项成果包括:新一代原子磁强计脑磁图仪、时空组学技术Stereo-seq、通用型神经肽荧光探针工具包、合成生物制造底盘菌种、创新药械系列成果。 在专项发布环节,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的系列成果,以及《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2023技术聚焦》等成果发布。(记者 华凌) -
30
2024.04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国家数据局综合司印发《数字经济2024年工作要点》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数据局综合司印发《数字经济2024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对2024年数字经济重点工作作出部署。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部署,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推进《“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工作要点》提出9方面落实举措:一是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深入推进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全面发展数据基础设施。二是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推动落实“数据二十条”,加大公共数据开发开放力度,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三是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化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营造数字化转型生态。四是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创新突破,深化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大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数字产业集群。五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养老、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城乡数字化融合,打造智慧数字生活。六是推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强化数字化治理能力,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推进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七是全面筑牢数字安全屏障,增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健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切实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八是主动拓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加快贸易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丝绸之路”深入发展,积极构建良好国际合作环境。九是加强跨部门协同联动,强化统筹协调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数字经济统计监测。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充分依托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围绕基础制度、重大设施、技术创新、产业发展、转型赋能、安全治理、国际合作等重点领域多向发力,强化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夯实数字经济基础支撑,加快改革破局,拓展新赛道,深化赋能增效,释放数字红利,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以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
30
2024.04“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座谈会在榕召开
为办好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推动数字福建建设高质量发展,4月29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座谈会在福州召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钦敏,省长赵龙出席并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邓中翰出席并发言,省政府党组成员康涛主持,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讲话。 王钦敏以数字福建建设的亲历者和数字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回顾了数字福建发展历程,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福建建设的创新理念和重大实践。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形势发展变化,围绕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等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引导新生产要素与先进生产力同频共振,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据发展和安全的重要论述,抓住数据要素发展的重大机遇,强化数据要素赋能,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要加强数据基础制度和政策研究,以新政策引领新方向、新技术提供新支撑,让新要素释放新价值、新应用激发新活力。要推动数据资源价值再造,加大公共数据开发应用,先行先试开拓数据资产新空间,让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要加强公共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完善数据要素的标准质量,形成加快推动数据有序共享和高效赋能的运行机制。 受省委书记周祖翼委托,赵龙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家长期以来对福建高质量发展的关心支持帮助表示感谢。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高瞻远瞩地作出建设数字福建的重要决策,开启了我省大规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福建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数字福建建设为引领,全力推动数据汇聚共享、整合开发、流通交易,努力让数据随时可见、可用、可变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必须抓住关键环节、重点攻坚突破,以“想得到就能快速得到、想转出也能快速转出”为目标,持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着力提高数据供给质量,优化数据流通环境,拓宽数据应用场景,让数字全面赋能各行各业,一体推进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衷心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数字福建建设,我们将以举办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为契机,全力以赴做好服务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各位院士专家提供良好条件,为广大数字企业搭建广阔舞台,共同谱写数字中国建设新篇章。 会上,中国联通、华为、百度、省金投、新大陆、长威信息、博思软件等企业代表,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结合各自领域和福建实际,围绕如何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作了交流发言。(记者 林宇熙)
-
10
2024.05强化算力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护航数字经济稳定发展
随着国家数字化建设不断提速,数字经济进入算力时代。2022年我国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提出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在算力网络进入探索性建设初级阶段的同时,加快提升算力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成为新的议题。近年来,我国陆续发布算力网络相关政策,对一体化算力网络建设、强化安全防护提出明确要求,算力网络的安全保障已成为重要关切点。此外,作为数字时代核心生产力,算力网络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经济社会持续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前置性地做好网络安全工作至关重要。未来,产学研用各方协同发力,共同提升算力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全国数字经济协同发展。 算力网络是融合分布式计算、存储、传输资源的新型网络 根据2021年发布的国际电信联盟标准(ITU-T Y.2501)定义,算力网络(Computing Power Network,CPN)通过集中控制器、分布式路由协议等网络管理面系统,融合分布式服务节点的计算、存储、传输等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具体来说,算力网络包含3类要素:一是“编排”,通过智能调度、运营服务等管理面系统,统筹调度网络和算力;二是“算”,聚集云、边、端、IDC、超算中心等算力资源,提供分布式海量计算和存储能力;三是“网”,连接算力中心节点,灵活调度电信网、互联网、国家枢纽节点直连网等网络资源,打造毫秒级数据通路。 算力网络充分整合IDC、超算中心、边端算力等资源,以基础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直连网等为承载,以算力按需调度、多网异构互联、算网随行随动为特点,是云网融合的发展趋势。 算网建设全面提速 算网安全是重中之重 “东数西算”工程推动算力网络建设全面提速。目前,我国已形成算力资源储备充足、算力调度初具规模、算力交易已现雏形的算网服务体系,算力网络初步构建。我国主张打造算网融合的基础设施,由“东数西算”工程牵引,打造更多算力基础设施,重视算力和网络资源融合以实现网络一体化、算力一体化发展。 我国当前仍依托云、基础通信网等现有网络的安全能力实现算力网络安全保障。但是,针对算力网络的攻击面广,可能引起严重危害。算力网络是公共服务、金融、能源、交通、商贸、工业制造等千行百业应用的基石底座,“东数西算”云网与数据融合加速,针对网、云、算、数任一维度的攻击,都能“以点带面”实现对行业应用、算力网络乃至现实世界的灾难性打击,直接影响14亿国民的正常生活,危害经济社会持续安全稳定运行。 算力网络架构特性复杂 安全风险无处不在 算力网络架构涉及基础通信网层、算网融合层、算力服务层、算力网络运营层、用户层5个层级。在最底层的为基础通信网层,主要为电信运营商提供网络服务;在其之上的算网融合层,算力调度平台运营者(通常政府牵头、运营商建设)负责实现算网资源融合编排、打造生态;中间的算力服务层涉及云厂商、超算服务商等算力供应商作为主体,提供各类算力资源;算力网络运营层的主体为算力交易平台运营者,主要负责保障交易双方安全、诚信开展算力交易;最上层的用户层为使用、购买算力的业务服务供应商和千行百业。 算力网络在基础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具有网络与算力深度融合、海量异构算力等架构特性,且有产业生态链条长、安全角色交叉等生态特点,其新增了行业与算网交易等业务模式,可能带来跨域身份、边界防护等总体架构安全风险,算力环境、数据安全等重要点位安全风险,协同调度、算力交易等新增平台安全风险,以及生态协同风险。 算与网深度融合 总体安全风险级联放大 一是动态的网络架构冲击原有固定安全体系。算力网络需基于对全网资源感知及算力意图分析,实现异构算力需求的按需调度,原有安全防护体系无法适配随时可能动态调整的算力网络架构,安全防护的疏漏会引发较大安全风险。 二是安全风险将通过信任体系冲击防御体系的根基。算网资源集中化编排下的跨域身份安全风险有机会击穿业务系统,可能存在用户数据泄露等风险。因此,跨域身份和信任体系需具备更高安全性。 三是更复杂的网络场景提高了安全防护和运营的难度。数量种类繁多的防护资产、大幅增加的安全节点,都使得算力网络安全运维成本和运营难度指数上升,错误的策略配置可能造成业务中断。 四是安全边界泛化程度加大,攻击内网蔓延跨域、跨网传播风险增加。云网、多云协同导致安全边界进一步泛化,降低隔离效果,增加网络暴露面,同时也加剧了安全威胁传播风险。 传统与新型安全风险并存 冲击现有防护手段 一是多主体算力加大协同力度,算力可信和数据安全风险凸显。对于供给方来说,差异化算力协同增加算力可信难度。不同算力节点安全级别参差不齐,多种算力类型的融合,使得算力环境安全、可信安全隔离与算力安全感知等面临严峻挑战。对于需求方来说,算力协同凸显数据安全风险及钱包账户安全。算力网络引入了多元化的数据处理主体和计算场景,导致数据暴露面增加,交易过程中数据安全风险加剧。 二是新型服务模式挑战现有防护有效性。一方面,大量新系统的引入使得管理面高度集中,安全威胁“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攻击者劫持管理面数据库,获取算力节点拓扑,可定向发起DDoS攻击使关键节点失效,导致计算作业失败,甚至算力网络瘫痪。另一方面,安全防护措施的缺失将影响算网服务交易开展,造成交易双方的经济损失。算网服务交易是依托算网建设应运而生的新型业务模式,交易主体责任体系、交易过程合规、安全合约技术等方面安全措施亟须与建设同步落地实施。 三是生态主体多,安全责任落实难度加剧。算力网络产业生态涉及电信运营商、云服务商、设备商、安全提供商、用户等诸多角色,具有链条长、安全责任交叉等特点。在实际运营中,算力网络服务关系存在多级嵌套的情况,安全责任边界亟待厘清,威胁所带来的风险也依附产业链不断渗透,现有防护模式有效性受到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要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规范引领安全。 一是制定算力网络安全工作指导文件。以“谁管理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思路和原则,明确各单位的主体责任边界;明确算力网络中不同算力基础设施、系统平台的安全防护、通信速度、业务运行等方面安全基线要求;建立网络安全风险事件报告机制,强化安全监管。 二是加强算力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制定算网安全标准研究框架,依托标准开展节点安全等级标记,完善安全防护机制;建立健全算网安全测评体系,加快风险评估、能力成熟度评价等相关工作开展。 三是搭建多角色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安全标准体系。建立算力网络主体安全责任共担模型,明确划分安全责任边界,建立适应多主体角色的协同工作和管理机制;建立算力网络安全标准体系,优化算力网络安全治理结构,增强安全治理效能。 升级扩容的同时探索创新,全面保障安全。 一是构建统一算力网络安全防御体系架构。依托已有国家级防护平台和体系,构建立体防御平台、打造全国态势感知系统中心、构建算网内生安全框架。 二是打造持续评估的跨域信任体系。构建动态的身份信任体系,秉持“持续验证,永不信任”原则,充分利用安全代理、网络隔离、身份安全、信任评估等核心技术,对主体身份进行动态授权管理,并进行持续信任评估。 三是积极探索新技术与新应用。开展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应用,例如构建安全编排能力、推进密码资源应用、引入网络安全保险;探索更安全的数字化技术,如探索应用数字孪生等技术;开展内生数据安全能力建设,如隐私计算等技术。(作者 张涵羽 周杨 黄媛媛) -
10
2024.05AI诈骗或为“有史以来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
在近日举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表示,AI诈骗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此前,巴菲特曾警告说,AI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但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被视为“投资界年度盛宴”,其释放的信号被全球投资人奉为圭臬。一名投资者在大会的问答环节向巴菲特提问:如何看待生成式AI的潜力?巴菲特在表示自己对这项新技术了解不多之后,进一步表示,有一天我们可能会后悔将精灵从瓶子里放出来,就像许多人后悔核武器的出现一样。 据史册所载,所罗门王是史上最富裕的君王,他有72个装着魔鬼的小瓶子。巴菲特所说的“瓶子”,显然就是装魔鬼的瓶子。他的意思是,不能把类似魔鬼的AI精灵从魔瓶中放出来。巴菲特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在屏幕上看到一个图像,有着我的声音,穿着我穿的那种衣服,就连我的妻子或女儿都不会察觉到任何区别,但它传递的信息绝不是我发出的。”他警告说,AI诈骗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 AI诈骗,以高度仿真性、隐蔽性、快速传播性、智能化的方式挑战着社会的安全与稳定,通过语音合成、图像伪造、社交工程学、自动化诈骗,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创伤,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阻碍科技发展,可能会让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阻碍其进一步发展。 防范AI诈骗面临多重挑战。一是技术更新快,AI技术发展迅速,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防范难度加大,防不胜防。二是公众防范意识不足,许多人对AI诈骗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有效的防范意识和技能。三是法律监管滞后,目前针对AI诈骗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不法分子的惩处力度不够,致使违法成本低下。 值得关注的是,AI诈骗正成为一种行业,甚至开始通过商业化、产业化运作牟利。有人把AI拖入歧途,令人痛心又震惊。 目前不仅需要对AI加强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更要从源头上提升人们对科技风险的认知。防范AI诈骗,科技伦理极其重要,我们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要不断提升防范技术和手段,确保其不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 当AI诈骗成为行业常态,我们不得不反思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导科技为人类服务,而非成为犯罪的工具。有鉴于此,我们要针对AI诈骗的行业“增长潜力”,研究应对AI诈骗的策略。 首先,要加强技术研发。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反诈骗技术的研发,提高识别和防范AI诈骗的技术能力,给AI技术添加“牛栏”,勿使其溜到“菜园”中践踏青苗。 其次,要加强公众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防范AI诈骗的知识和技巧,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比如,AI再“逼真”也会露馅,毕竟AI无法模仿人类的感情,可从情感交流中识破其骗术。同时,要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遏制AI诈骗蔓延,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再次,要加大监管力度。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AI诈骗的震慑、打击力度,提高不法分子的违法成本,让其倾家荡产。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AI诈骗往往具有跨国性特征,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这一挑战。如中美之间已就AI达成共识,双方宣布将举行中美“人工智能政府间对话”首次会议,进一步推进中美人工智能合作。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防范策略。我们也期待科技的进步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让我们能够更加安全地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记者 蔡恩泽) -
10
2024.05让自动驾驶汽车驶上法治“快车道”
当前,全球自动驾驶汽车正式进入技术快速演进、产业加速布局的新阶段,自动驾驶下半场来临,商业化落地将成为竞争关键。在国内,自动驾驶已经从封闭测试场到开放测试道路再到开放测试区,开始迈入城市级大规模应用,自动驾驶出租车、干线物流、无人配送等多场景示范应用有序开展。随着自动驾驶逐步进入商业化探索的快车道,原有针对传统汽车的法律制度以及监管模式已不能适应自动驾驶发展的需求,应当通过制定专门的自动驾驶法律来规范和促进产业的发展。 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呼唤法律制度回应 传统汽车的法律和监管体系难以满足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发展需求,立法空白亟待填补。自动驾驶车辆作为一项新生事物,目前尚面临不能准入上市、不能上牌、不能上路从事交通运输等诸多法律问题。我国现有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主要是以“驾驶人”为核心,如汽车只能由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的人驾驶以及针对驾驶人的通行规则等,这种以“人”为核心的传统道路交通管理模式对于由“自动驾驶系统”实施驾驶任务的高度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是不适用的。 现有法律体系无法提供适合自动驾驶汽车的风险和责任分担体系。自动驾驶汽车安全事故的责任分担问题是自动驾驶汽车法律问题的深水区,涉及各方参与者的利益,也关系到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自动驾驶汽车相比于传统汽车而言,产业链更长、产业参与方更多,在现行法律体系下,自动驾驶汽车事故责任主体规定不够明晰,责任分担规则尚未确定,未来需要在平衡各参与方利益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小心求证,逐步建立适合自动驾驶汽车的责任分配体系。 各地现有的地方自动驾驶汽车管理文件效力层级较低,难以有效发挥法律规则对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有限,难以有效发挥法律规则对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制定专门的自动驾驶汽车法律法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自动驾驶汽车领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水平,为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构建更加良好的环境。 国外自动驾驶汽车立法现状 为抢占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制高点,世界范围内主要国家加快政策法规制定。全球已有17个国家制定或修订了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的法律法规,旨在为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扫清法律障碍。典型国家如德国、日本和美国。 德国先后于2017年、2021年两次修订《道路交通法》,并于2022年出台了配套的《自动驾驶条例》,成为世界上首个为L3和L4级自动驾驶汽车立法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建立了相对正式、完整的自动驾驶监管法律制度体系。日本于2019年修订《道路交通法》和《道路运输车辆法》,允许L3级自动驾驶车辆合法上路。从2023年4月1日起,日本警察厅公布的《道路交通法》修正案正式实施,该法明确L4级自动驾驶车辆实施方式,并对无人配送车进行专门规定。美国则是坚持开放务实的立法精神,虽然在联邦层面尚无统一的自动驾驶法律法规,但各州积极出台州立法与行政命令,从而形成了联邦政策与州立法双向结合的自动驾驶规制体系。截至2024年2月,美国已有38个州提出与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的立法或行政令,以道路测试作为法规核心。与此同时,美国无人驾驶商业化进程加快,比如加州持续释放政策潜力,机动车管理局和公共事业委员会推动L4级自动驾驶车辆收费运营。 其他国家自动驾驶汽车的立法经验可归纳如下: 一是通过立法赋予自动驾驶系统合法地位,为无人化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和应用提供法律依据。比如,德国、日本均在立法层面对“系统驾驶”予以肯定,并根据驾驶自动化水平对驾驶人、制造商、技术监督员、车辆所有者等应履行的义务进行了明确。 二是自动驾驶汽车准入属于国家事权,无地方立法变通权的地区可着眼于地方标准的先行先试。在汽车准入方面,国外创新提出了豁免制度,如欧盟以及美国均是通过发布指南的方式,为自动驾驶汽车准入提供路径,通过对豁免时间及数量进行限制给予临时豁免许可。由于自动驾驶车辆的国家强制性标准短期内无法全部出台,对于无立法变通权的地区来说,可通过出台地方标准的方式先行先试。 三是对自动驾驶汽车事故责任进行认定时,强化自动驾驶保险产品的兜底效应。目前,各国在事故责任认定方面的创新突破力度不大,尚未脱离原有的责任分配模式,但保险兜底已成为普遍做法。英国在全球率先制定了《自动与电动汽车法案》,将车辆强制保险范围扩大至自动驾驶汽车。德国在对L3级自动驾驶及L4级自动驾驶进行责任认定时,延续了既有的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和产品责任归责的传统框架,但是通过为技术监督员购买责任保险以及车辆的双倍最高责任金额等方式提升了无人驾驶汽车的保险保障程度。 我国自动驾驶汽车法治建设的路径选择 为促进和规范自动驾驶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全国性自动驾驶汽车法律一时难以出台的情况下,广东深圳、上海、江苏无锡、江苏苏州、杭州、武汉等地就智能网联汽车地方立法率先进行了有益探索。深圳经济特区发布了《深圳经济特区自动驾驶汽车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深圳条例》),这是国内首次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自动驾驶汽车管理进行全链条规范,通过创设深圳市自动驾驶汽车产品地方标准和目录实行自动驾驶汽车产品地方准入,并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放宽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为技术相对成熟的自动驾驶汽车应用场景的商业化发展提供法律支撑。相比深圳,上海市则发布《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以下简称《浦东创新应用规定》),聚焦无驾驶人的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示范运营、商业化运营等创新应用活动,同时也对无人配送车等无人驾驶装备的创新应用作了原则性规定。2023年3月22日,浦东公布《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实施细则》,为相关企业开展无驾驶人自动驾驶汽车示范运营提供操作指引,加快推动自动驾驶汽车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此外,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也从产业促进角度积极推进地方立法工作,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与产业扶持等内容,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治支撑。这些地方立法实践对国内自动驾驶汽车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 地方先行先试立法,有助于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驶向“快车道”,但其跨地域的适用问题、规范能力不足等局限性也不容忽视。以深圳、上海这种授权立法模式而言。《深圳条例》是经济特区法规,是授权变通立法模式(“授权立法”)的产物,发挥以点带面、为其他地方提供立法经验和参考、充当国家法制发展与完善的试验田的引领作用。特别是,《深圳条例》在自动驾驶致害问题的处理上运用了特区立法权对民事基本责任制度进行突破创新,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而《浦东创新应用规定》在性质上是浦东新区法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授权决定创设的新型地方性法规。旨在比照经济特区法规,在非经济特区的浦东,在限于“改革创新实践需要”目的范围内,变通适用法律和行政法规。这些地方性法规的局限性在于,其无法满足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需要。相比之下,北京、苏州、重庆、武汉等地的智能网联汽车“立法”受制于立法权限制,除了法规适用范围局限外,还存在部分监管规则缺失导致监管预测能力、规范能力不足等问题。 考虑到地方立法的局限性以及现阶段起草自动驾驶汽车法律的不切实际性,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立法制定自动驾驶汽车条例,等成熟后再推动法律的制定。待制定的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应对自动驾驶汽车在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准入登记、使用管理、交通违法及事故处理、法律责任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全链条立法,为自动驾驶汽车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自动驾驶汽车的“身份”问题,明确准入技术标准、准入管理规则等事项;自动驾驶汽车的“上路安全管理”,车辆的上牌登记、人证管理、事故处理、交通执法等;自动驾驶汽车开展商业化经营,即开展出行服务、货运服务的许可资质问题;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划分问题;其他需特别关注的问题,如“数据安全”“测绘数据”等。(作者 续俊旗 单位 北京国际数字经济治理研究院) -
10
2024.05千亿级科幻市场凸显四条新赛道
在《三体》《流浪地球》等优秀作品的引领下,中国科幻产业加速发展。 近日公布的《2024中国科幻产业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首次跨过千亿元门槛。从科幻文学到科幻影视再到科幻场景,科幻产业进入全产业链发展阶段,内容消费、IP开发、游戏市场、版权保护等领域凸显新的“赛道”。 记者调研发现,新兴领域发展势头强劲,但科幻产业整体仍存在产业链融合拓展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关键技术薄弱、版权保护不够等“短板”。专家建议,重视科幻对传统产业的赋能和“翘板”作用,不断织补短板,促使今天的“想象力”变成明天的“生产力”。 新路径浮现 让“想象力”变“生产力” 科幻产业是想象力照进现实的缩影。现代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梦想成真”的时代,第四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技术,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 记者调研发现,科幻产业已成为消费升级的大热门,并显现四条“新赛道”。 一是科幻题材中短视频衍生的内容消费新“赛道”。《报告》显示,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发展,科幻中短视频创作数量显著增长,科幻网络剧和微短剧数量明显增加。据统计,2023年抖音、快手、B站、微信视频号、西瓜视频等平台共发布47.39万条与科幻相关的中短视频,发布量同比增长192.2%。 科幻阅读也在向线上发展。2023年科幻数字阅读营收为14.2亿元,继续超过纸质阅读稳定增长。在市场的带动下,科幻网络文学优质作品持续出圈。中国作家协会近日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2023年我国新增科幻题材作品约25万部,同比增长15%。其中《隐秘死角》借鉴《流浪地球》《三体》成功经验,以“近未来”的科幻想象唱响人类勇气赞歌,获第34届“银河奖”最佳网络文学奖。 二是科幻地理产品成为IP开发新“赛道”。2023年,科幻文旅产业增速亮眼,全年营收310.6亿元,同比增长106.7%。其中,冷湖火星营地、“火星一号”公路等科幻景区去年旅游人数达140.26万人次。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主任王挺说,国外在华投资主题公园科幻游乐项目成为年度旅游爆款,展现了中国科幻主题公园市场的广阔前景。亦有多个合作项目在海外落地,如“火星大战”主题公园将落地沙特阿拉伯。 科幻IP对衍生品的赋能力度强劲。据统计,2023年刘慈欣科幻IP衍生品营收约为2.1亿元,赛凡科幻空间出品的《流浪地球2》周边衍生品创造了约1.2亿元的高销售额。此外,近年来科幻舞台剧发展势头初显,涌现出《深AI你》《云身》等代表性作品。 三是游戏产业找到了海外市场这一新“赛道”。2023年,我国科幻游戏产业营收651.9亿元,占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比重最大,电脑端及主机端科幻游戏营收占比相较2022年显著提升。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说,科幻游戏海外传播态势良好,一些游戏的场景和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受到全球玩家喜爱。比如,《崩坏:星穹铁道》融传统徽派建筑于虚拟场景中,形成独特的“仙舟罗浮”世界观,颇受玩家青睐。 VR、AR等互动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游戏的视听体验,科幻游戏产业凸显实景化发展趋势。 四是科幻版权保护逐渐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赛道”。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慧眼”卫星3D模型有了数字藏品,人民版权平台通过AI版权识别算法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自动确权……“区块链+数字出版”等技术推动数字版权创新运用,已实现优质数字作品秒级确权、精准分发、可信交易,让包括科幻作品在内的数字内容得到更好保护。 北京数字创意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马云飞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对推动IP开发、技术转移和国际合作等具有重要作用,科幻版权保护有望成为科幻产业新的增长点。 “科幻产业迎来黄金机遇期,不少板块都在向上生长、向好发展。”王挺说,科幻产业形态不断丰富,通过科幻+制造、科幻+文旅、科幻+教育等方式,推动传统行业高质量转型,不断创造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增长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含金量”增长 整体发展仍有“短板” 科幻产业“含金量”增长,折射着国家科技实力的跨越发展。 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1年第29位上升至2023年第12位,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5年的6.20%提升至2023年的14.14%。自主创新硬实力与科学文化软实力双曲线同步上扬,为中国科幻的“厚积薄发”提供了肥沃土壤。 从《流浪地球2》用特效技术营造视觉奇观,到AI创作的科幻小说《机忆之地》在比赛中获奖,技术革新成为科学幻想的源泉和基石,科幻创作也不断重塑产业和消费的未来格局。 科幻同样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中国未来研究会秘书长陈辉说,想象力能重新定义产品、行业和商业模式等,促使产业深度转型。例如,索尼创造了音乐随身听,苹果引领了平板手机时代等。科幻衍生品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者需求,有助于创造未来业态。 科幻引领也在未来产业发展。吴岩说,科幻打通“内容”与“技术”的界限,往往能够“预见”未来、创造“赛道”,因为衍生品丰富、对行业“撬动”作用大,科幻产业更容易向社会提供繁荣动力。 在科幻优质内容、知识消费升级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科幻产业迈入“千亿时代”,但不少专家认为,科幻产业整体发展仍有“短板”。 首先,产业链融合拓展不足。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以科幻内容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尚未完全构建,IP开发领域有限,全产业链运营能力仍然不强。 马云飞认为,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受到好评的高质量科幻作品,还需努力打造更多科幻头部IP,提升整体内容质量。她认为,企业应该加大对本土科幻作品的投资,注重挖掘和展现我国独特的科幻元素和文化内涵。 其次,关键技术发展仍然较弱。多家企业反映,在成像显示、渲染处理、感知交互等技术领域,我国与世界最高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由于技术不稳定、成本不可控、导演惯性思维等原因,大量新技术无法在影视项目中应用。同时,只有少数影视基地有服务科幻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平台,基础设施不足。 第三,版权保护力度不够。王挺说,由于部分市场主体紧追热门科幻IP,对版权保护认识不够深入,近年产生了不少盗版、侵权、版权纠纷问题。网络使一些盗版、侵权作品更容易传播,侵权行为变得复杂多样,也更加隐蔽。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提高了科幻创作的生产力,也为版权保护带来了新挑战。 最后,专业人才整体不足。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我国科幻作家规模不断扩大,但专职科幻作家仍然较少。特别是在科幻影视编剧类人才中,熟悉国际电影工业规范、掌握电影制作全流程和前沿技术的人才相对较少。 王挺说,对科幻教育、科幻人才的定义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制度的建立。同时,科幻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校园科幻教育未纳入教育评价体系,尚未形成科幻教育生态。 发掘新业态 助力创新开花结果 科幻源自对前沿科技成果和科学发现的理性拓展,以科学探索的无穷魅力引发对未来和未知的无限遐想,是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重要源泉。业内人士建议,加强科幻业态的深度发掘,助力“想象中的一小步”变成“创新里的一大步”。 首先,让新技术、新业态赋能科幻内容创作和IP开发。《报告》预测,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对科幻产业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科幻与未来产业深度融合,有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助益。 科幻作家陈楸帆认为,人机互动共创、在线互动小说、AIGC集合生成平台等,有望成为科幻产业发展的新“风口”。当红齐天集团董事长齐笑建议,引导优质科幻IP线上向影视、动漫、游戏等产业延伸,线下向主题乐园、实景娱乐等行业转化。培育专业的科幻IP运营团队,持续开发中国自主科幻IP。 其次,加强科幻教育顶层设计,保护和开发青少年想象力。澳门大学科学暨工程科普推广中心主任谭锦荣建议,加大对科幻教育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将青少年科幻教育作为服务科技创新发展和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 “创造机会,让有生命力的创意在社会中生根发芽。”王挺说,增加创业者与科技、管理等专家的交流机会,让更多有价值的创新开花结果。 最后,完善科幻版权保护体系。多位受访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技术手段,以便快速识别网络侵权行为,统筹多方力量,形成适应新形势、新业态的版权管理生态。马云飞建议,鼓励科幻作家、导演、艺术家创作具有独创性、独特性的科幻作品,通过跨界合作形成科幻内容多元生态。 “随着中国科幻‘出海’,有必要推动科幻版权保护的国际合作,应对跨境侵权问题。”王挺说。 随着中国科幻走红,科幻产业版图加速拓宽。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举办地北京,近年来持续优化科幻产业链布局,强化产业集聚态势。全市科幻产业总营收由2020年的187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292.5亿元,年均增速25.1%。会址所在地石景山区,已集聚科幻企业和机构超200家,裸眼3D、实时动捕、数字人等视觉技术让人仿佛置身浩渺宇宙,为中国科幻在新时代贡献更多创新活力提供了广阔空间。 “想象力集聚地往往也是创新策源地。”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孙立军说,科幻产业蓬勃发展,有助于营造创意风气,培育创新行为,带动“想象力”变成“生产力”,惠及所有人的美好未来。(记者 丁静 阳娜 杨淑君) -
10
2024.05人工智能应用井喷 高耗能隐忧待解
随着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在全球各国的不断推开,能源消耗问题也日益凸显。面对可能激增的能耗需求,大型科技公司纷纷寻求解决之策。国际能源署认为,强化法规和技术改进,包括效率方面的提升,对于减缓数据中心能源消耗的激增至关重要。 行业跃进带来能耗翻番 富国银行最近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在经历10年的电力增长平台期后,预计到2030年美国的电力需求将增长20%。仅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就有望在美国增加约323太瓦时(1太瓦时=10亿千瓦时)的电力需求。而纽约市目前每年的用电量为48太瓦时。 波士顿咨询集团预计,到2030年底,美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将是2022年的三倍,而这一增幅主要来自AI模型训练和更高频的AI查询。 科技媒体Digital Information World的报告显示,数据中心为训练AI模型产生的能耗是常规云工作的三倍,预计到2030年,美国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将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 国际能源署称,到2022年,美国2700个数据中心消耗的电力占该国总电力的4%以上,到2026年,这一比例会达到6%。高盛预计,到2030年,数据中心耗电将占美国总用电量的8%。 《日本经济新闻》近日报道称,随着数据中心的快速增长,其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不仅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的数据中心市场也在不断增长。 咨询机构IDC日本预测,今年日本数据中心运营商的总投资额可能超过5000亿日元,比去年增加50%,且如此大规模的投资水平有望一直保持到2027年。日本电力中央研究所的预测指出,日本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到2040年将提升至105太瓦时,相当于2021年的5倍,这一数字到2050年还将进一步上升至211太瓦时。 斯坦福人工智能研究在《2023年AI指数报告》中测算,AI大语言模型GPT-3一次训练的耗电量就有1287兆瓦时,大概相当于3000辆特斯拉电动汽车共同开跑、每辆车跑20万英里所耗电量的总和。报告同时提出,AI大语言模型GPT-3一次训练,相当于排放了552吨二氧化碳。 美国《纽约时报》的报道显示,ChatGPT每天要响应大约2亿个请求,这一过程消耗超过50万度电。 国际能源署(IEA)在1月发布的报告中估计,2026年全球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加密货币行业的电力消耗可能会翻倍,大大高于未来三年全球电力需求年均增长3.4%的增速。数据中心是许多地区电力需求增长的重要驱动力,2026年,数据中心的总用电量可能超过1000太瓦时。 科技企业面临挑战 发展人工智能带来的电力需求及碳排放激增,无疑给大型科技公司带来了挑战。 以谷歌为例,其用于人工智能训练的能量消耗占总用电量的10%至15%。投资研究机构新街研究估计,仅在AI方面,谷歌就需要大约40万台服务器,每天消耗62.4吉瓦时(1吉瓦时=1000千瓦时)、每年消耗22.8太瓦时的能源,相当于美国一个州首府所有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随着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应用越来越普及,使用人数也不断增加,能源消耗将呈现爆炸式增长。 特斯拉CEO马斯克今年再次表达了他对电力供应的担忧。他预计,电力短缺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阻碍AI的发展,就像缺芯阻碍科技和汽车行业一样。 有同样担忧的还有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他表示,人工智能将消耗比人们预期更多的电力,未来的发展需要能源突破。 除了电力,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其他资源的消耗也十分巨大。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研究指出,Meta公司在2022年使用了超过260万立方米的水,主要是为数据中心提供冷却。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微软计划利用下一代核反应堆,即所谓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来支持其数据中心和AI项目。数年前,微软曾尝试部署海底数据中心,脸书数据中心则选址在寒冷的北极圈附近。 探索更多应对之策 为了减少碳排放,包括亚马逊、谷歌、微软和Meta在内的公司已经承诺用可再生能源为它们的数据中心供电。 美国能源巨头雪佛龙公司董事长兼CEO迈克尔·沃思5月6日预计,随着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用电量的激增,天然气的需求可能会超出预期。沃思称,美国汽车、供暖和制造业的电气化举措,叠加数据中心需求的增加,美国将需要可靠且负担得起的备用发电。 高盛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为满足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带来的电力需求增长,天然气预计将占到增量的60%,剩余的40%由可再生能源加以满足。 咨询公司Rystad Energy4月的一份报告也看好天然气的使用。报告认为,仅靠太阳能和风能这种依赖于天气的能源,可能不足以满足科技公司发展人工智能的电力负荷。激增的电力负荷将需要一种能源来填补缺口,并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不足的情况下满足激增的需求。行业认为天然气将成为首选。 电力公司一直在为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激增做准备。大型科技公司也在探索人工智能如何帮助电网更高效地运行。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公司之一Equinix的官员表示,他们一直在尝试使用燃料电池作为备用电源。 世界经济论坛官网刊文分析称,AI运行一般分两个主要阶段:训练阶段和推理阶段。在训练阶段,模型通过消化大量数据来学习和开发;经过训练后,它们进入推理阶段,用于解决使用者提出的问题。在这两个阶段限制能耗,可将AI运行总能耗降低12%到15%。 一些参与人工智能的公司乐观地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可以帮助解决高电耗问题。微软公司发言人就表示,人工智能“将成为推进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有力工具”。 -
09
2024.05三大运营商积极布局量子科技赛道 业界认为量子通信已具备商用条件
近年来,全球量子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加速量子技术“产业化”成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要素。在这个过程中,三大运营商正在扮演起愈加重要的角色。 在近日落幕的2024中国移动算力网络大会上,中国移动展位的重要位置上展示了公司的量子计算、量子通信业务板块;4月下旬,中国电信也在量子计算领域与其拟收购企业国盾量子有愈加密切的合作;今年年初,中国联通旗下联通在线宣布,将发布联通认证量子加密SDK(软件开发工具包)。 “三大运营商有望在量子科技领域取得长足发展,拓展收入来源。”有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师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三大运营商在量子科技领域的举措,对内而言,标志着它们在业务模式上的创新和对未来成长空间的积极拓展;对外而言,运营商布局量子科技领域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有助于推动我国量子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我国科技自立自强。 量子通信或最先商业化 业界认为,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三个最被关注的量子科技细分领域中,量子通信是有望最先实现商业化的领域。 在中电信量子科技体验馆中,相关工作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展示了量子通信的研究方向和中国电信旗下的量子通信领域应用。 据悉,量子通信有两个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向,包括量子密钥分发以及量子隐形传态。其中,量子密钥分发是量子信息技术中最先实现产业化的方向。具体来看,量子密钥分发利用量子态的不可克隆原理,在收发双方产生一组不可被截获的密码本,通过该密码本对经典比特进行“一次一密”的加密,可以实现无条件安全的通信。 目前来看,量子通信技术从实验室概念转化为实际应用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以中国电信在量子通信领域的成果举例,中国电信在合肥市建立的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络,通过连接1147公里的光纤,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应用最全的量子通信网络之一。 在中国移动算力网络大会的中国移动展台上,量子通信也在重要位置得以展示。展会观众能够拿起配备了中国移动量子安全SIM卡的终端设备,实际体验量子密话以及量子加密即时信息的禁止录屏、截屏,阅后即焚,加密通话等功能。 此外,中国联通旗下联通在线也在今年年初宣布将发布联通认证量子加密SDK(软件开发工具包),以进一步增强联通认证产品的接入安全性,提升对于高敏感信息的安全保障能力。在MWC上海2023举办期间,中国联通还展示了量子密钥云平台在车联网以及工业互联网场景的创新应用。 上述分析师表示,三大运营商有对于业务转型与创新的需求。以量子通信为例,其加密技术具备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作用,量子技术与经典通信的深度融合,将有助于运营商提升服务能力,开辟第二成长曲线。 “在量子通信服务方面,我国已初步具备商用条件,产业链形态基本形成,预计未来将成为运营商重点开拓的方向。”上述分析师表示,我国政府、金融等关键行业对于通信安全的需求较高,运营商正在部署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并已经推出量子安全SIM卡、量子安全通话、量子安全办公等产品,同时,也在探索量子物联网应用,以提供安全通信服务。随着行业应用渗透率的提升,运营商有望实现量子通信业务收入的稳步扩张。 争先布局量子计算 在量子科技领域,量子计算同样被寄予厚望。在全世界对信息处理速度需求越来越高的今天,量子计算机凭借量子叠加态的先天优势,能够达到经典计算机无法比拟的速度。 2023年,中国移动投资了量子初创企业玻色量子和华翊量子,并在同年4月份由旗下移动云发布了“五岳”量子云平台。目前,五岳量子云平台1.0率先并网了100比特国产光量子计算机,并面向公众开放提供云上可便捷调用的国产光量子计算机真机算力资源,以及多类型量子算法和应用的模拟仿真验证能力。 2024中国移动算力网络大会期间,中国移动联合国内9家量子计算机企业发布“五岳”量子云计算加速2.0计划,将持续汇聚超导、离子阱等真机算力并面向全球开放普惠量子算力。 2023年,中国电信发布了从真机到操控系统到编译软件全部国产化的量子计算云平台“天衍”。“天衍”平台对接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在处理随机线路取样等特定问题上,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000万倍,真正实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 今年4月份,中国电信旗下中电信量子宣布,将联合公司拟收购企业国盾量子,依托“骁鸿”芯片研发量子计算整机,接入“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开放给全球用户使用。 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三大运营商的角色正在加速从通信服务运营商向科技型企业转变,布局量子科技符合三家公司的转型方向。同时布局量子科技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家科技水平,也有助于保障国家信息安全,三家公司的布局彰显出科技型央企的优势和责任感。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预测,到2030年量子计算的应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多亿美元。 通信运营行业资深观察人王征南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量子科技赛道上,量子通信有望最先走向商用。同时,随着量子计算以及量子测量领域市场空间的逐步释放,预计三大运营商能够借助量子科技这一全新赛道打开广阔的市场前景。(记者 李乔宇)
-
10
2024.05我国5G手机3月出货量同比增长2.3%
5月8日,中国信通院发布2024年3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2024年3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138.0万部,同比下降5.5%,其中,5G手机1773.6万部,同比增长2.3%,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3.0%。 报告指出,2024年3月,国内手机上市新机型47款,同比下降2.1%,其中5G手机23款,同比增长15.0%,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48.9%。2024年3月,智能手机出货量2021.8万部,同比下降6.2%,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94.6%;智能手机上市新机型29款,同比下降31.0%,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61.7%。2024年3月,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1763.3万部,同比下降8.5%,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2.5%;上市新机型43款,同比下降4.4%,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91.5%。 报告指出,2024年1—3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6741.5万部,同比增长7.4%,其中,5G手机5643.3万部,同比增长9.6%,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3.7%。2024年1—3月,国内手机上市新机型97款,同比增长9.0%,其中5G手机49款,同比增长28.9%,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50.5%。2024年1—3月,智能手机出货量6377.3万部,同比增长5.8%,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94.6%;智能手机上市新机型65款,同比下降18.8%,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67.0%。2024年1—3月,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5571.1万部,同比增长19.3%,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2.6%;上市新机型88款,同比增长6.0%,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90.7%。(记者 韩永军) -
10
2024.05千亿级科幻市场凸显四条新赛道
在《三体》《流浪地球》等优秀作品的引领下,中国科幻产业加速发展。 近日公布的《2024中国科幻产业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首次跨过千亿元门槛。从科幻文学到科幻影视再到科幻场景,科幻产业进入全产业链发展阶段,内容消费、IP开发、游戏市场、版权保护等领域凸显新的“赛道”。 记者调研发现,新兴领域发展势头强劲,但科幻产业整体仍存在产业链融合拓展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关键技术薄弱、版权保护不够等“短板”。专家建议,重视科幻对传统产业的赋能和“翘板”作用,不断织补短板,促使今天的“想象力”变成明天的“生产力”。 新路径浮现 让“想象力”变“生产力” 科幻产业是想象力照进现实的缩影。现代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梦想成真”的时代,第四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技术,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 记者调研发现,科幻产业已成为消费升级的大热门,并显现四条“新赛道”。 一是科幻题材中短视频衍生的内容消费新“赛道”。《报告》显示,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发展,科幻中短视频创作数量显著增长,科幻网络剧和微短剧数量明显增加。据统计,2023年抖音、快手、B站、微信视频号、西瓜视频等平台共发布47.39万条与科幻相关的中短视频,发布量同比增长192.2%。 科幻阅读也在向线上发展。2023年科幻数字阅读营收为14.2亿元,继续超过纸质阅读稳定增长。在市场的带动下,科幻网络文学优质作品持续出圈。中国作家协会近日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2023年我国新增科幻题材作品约25万部,同比增长15%。其中《隐秘死角》借鉴《流浪地球》《三体》成功经验,以“近未来”的科幻想象唱响人类勇气赞歌,获第34届“银河奖”最佳网络文学奖。 二是科幻地理产品成为IP开发新“赛道”。2023年,科幻文旅产业增速亮眼,全年营收310.6亿元,同比增长106.7%。其中,冷湖火星营地、“火星一号”公路等科幻景区去年旅游人数达140.26万人次。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主任王挺说,国外在华投资主题公园科幻游乐项目成为年度旅游爆款,展现了中国科幻主题公园市场的广阔前景。亦有多个合作项目在海外落地,如“火星大战”主题公园将落地沙特阿拉伯。 科幻IP对衍生品的赋能力度强劲。据统计,2023年刘慈欣科幻IP衍生品营收约为2.1亿元,赛凡科幻空间出品的《流浪地球2》周边衍生品创造了约1.2亿元的高销售额。此外,近年来科幻舞台剧发展势头初显,涌现出《深AI你》《云身》等代表性作品。 三是游戏产业找到了海外市场这一新“赛道”。2023年,我国科幻游戏产业营收651.9亿元,占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比重最大,电脑端及主机端科幻游戏营收占比相较2022年显著提升。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说,科幻游戏海外传播态势良好,一些游戏的场景和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受到全球玩家喜爱。比如,《崩坏:星穹铁道》融传统徽派建筑于虚拟场景中,形成独特的“仙舟罗浮”世界观,颇受玩家青睐。 VR、AR等互动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游戏的视听体验,科幻游戏产业凸显实景化发展趋势。 四是科幻版权保护逐渐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赛道”。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慧眼”卫星3D模型有了数字藏品,人民版权平台通过AI版权识别算法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自动确权……“区块链+数字出版”等技术推动数字版权创新运用,已实现优质数字作品秒级确权、精准分发、可信交易,让包括科幻作品在内的数字内容得到更好保护。 北京数字创意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马云飞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对推动IP开发、技术转移和国际合作等具有重要作用,科幻版权保护有望成为科幻产业新的增长点。 “科幻产业迎来黄金机遇期,不少板块都在向上生长、向好发展。”王挺说,科幻产业形态不断丰富,通过科幻+制造、科幻+文旅、科幻+教育等方式,推动传统行业高质量转型,不断创造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增长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含金量”增长 整体发展仍有“短板” 科幻产业“含金量”增长,折射着国家科技实力的跨越发展。 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1年第29位上升至2023年第12位,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5年的6.20%提升至2023年的14.14%。自主创新硬实力与科学文化软实力双曲线同步上扬,为中国科幻的“厚积薄发”提供了肥沃土壤。 从《流浪地球2》用特效技术营造视觉奇观,到AI创作的科幻小说《机忆之地》在比赛中获奖,技术革新成为科学幻想的源泉和基石,科幻创作也不断重塑产业和消费的未来格局。 科幻同样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中国未来研究会秘书长陈辉说,想象力能重新定义产品、行业和商业模式等,促使产业深度转型。例如,索尼创造了音乐随身听,苹果引领了平板手机时代等。科幻衍生品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者需求,有助于创造未来业态。 科幻引领也在未来产业发展。吴岩说,科幻打通“内容”与“技术”的界限,往往能够“预见”未来、创造“赛道”,因为衍生品丰富、对行业“撬动”作用大,科幻产业更容易向社会提供繁荣动力。 在科幻优质内容、知识消费升级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科幻产业迈入“千亿时代”,但不少专家认为,科幻产业整体发展仍有“短板”。 首先,产业链融合拓展不足。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以科幻内容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尚未完全构建,IP开发领域有限,全产业链运营能力仍然不强。 马云飞认为,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受到好评的高质量科幻作品,还需努力打造更多科幻头部IP,提升整体内容质量。她认为,企业应该加大对本土科幻作品的投资,注重挖掘和展现我国独特的科幻元素和文化内涵。 其次,关键技术发展仍然较弱。多家企业反映,在成像显示、渲染处理、感知交互等技术领域,我国与世界最高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由于技术不稳定、成本不可控、导演惯性思维等原因,大量新技术无法在影视项目中应用。同时,只有少数影视基地有服务科幻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平台,基础设施不足。 第三,版权保护力度不够。王挺说,由于部分市场主体紧追热门科幻IP,对版权保护认识不够深入,近年产生了不少盗版、侵权、版权纠纷问题。网络使一些盗版、侵权作品更容易传播,侵权行为变得复杂多样,也更加隐蔽。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提高了科幻创作的生产力,也为版权保护带来了新挑战。 最后,专业人才整体不足。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我国科幻作家规模不断扩大,但专职科幻作家仍然较少。特别是在科幻影视编剧类人才中,熟悉国际电影工业规范、掌握电影制作全流程和前沿技术的人才相对较少。 王挺说,对科幻教育、科幻人才的定义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制度的建立。同时,科幻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校园科幻教育未纳入教育评价体系,尚未形成科幻教育生态。 发掘新业态 助力创新开花结果 科幻源自对前沿科技成果和科学发现的理性拓展,以科学探索的无穷魅力引发对未来和未知的无限遐想,是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重要源泉。业内人士建议,加强科幻业态的深度发掘,助力“想象中的一小步”变成“创新里的一大步”。 首先,让新技术、新业态赋能科幻内容创作和IP开发。《报告》预测,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对科幻产业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科幻与未来产业深度融合,有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助益。 科幻作家陈楸帆认为,人机互动共创、在线互动小说、AIGC集合生成平台等,有望成为科幻产业发展的新“风口”。当红齐天集团董事长齐笑建议,引导优质科幻IP线上向影视、动漫、游戏等产业延伸,线下向主题乐园、实景娱乐等行业转化。培育专业的科幻IP运营团队,持续开发中国自主科幻IP。 其次,加强科幻教育顶层设计,保护和开发青少年想象力。澳门大学科学暨工程科普推广中心主任谭锦荣建议,加大对科幻教育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将青少年科幻教育作为服务科技创新发展和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 “创造机会,让有生命力的创意在社会中生根发芽。”王挺说,增加创业者与科技、管理等专家的交流机会,让更多有价值的创新开花结果。 最后,完善科幻版权保护体系。多位受访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技术手段,以便快速识别网络侵权行为,统筹多方力量,形成适应新形势、新业态的版权管理生态。马云飞建议,鼓励科幻作家、导演、艺术家创作具有独创性、独特性的科幻作品,通过跨界合作形成科幻内容多元生态。 “随着中国科幻‘出海’,有必要推动科幻版权保护的国际合作,应对跨境侵权问题。”王挺说。 随着中国科幻走红,科幻产业版图加速拓宽。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举办地北京,近年来持续优化科幻产业链布局,强化产业集聚态势。全市科幻产业总营收由2020年的187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292.5亿元,年均增速25.1%。会址所在地石景山区,已集聚科幻企业和机构超200家,裸眼3D、实时动捕、数字人等视觉技术让人仿佛置身浩渺宇宙,为中国科幻在新时代贡献更多创新活力提供了广阔空间。 “想象力集聚地往往也是创新策源地。”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孙立军说,科幻产业蓬勃发展,有助于营造创意风气,培育创新行为,带动“想象力”变成“生产力”,惠及所有人的美好未来。(记者 丁静 阳娜 杨淑君) -
10
2024.05人工智能助千年古塔焕发活力
应县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被誉为我国木结构的“史诗”,也被梁思成称为“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 然而,如今它也面临如何保护与传承的难题。由于地震、风雨、战乱等因素带来的损伤千年间逐渐累积,应县木塔目前已无法供游客登塔参观。 这是一座塔的困境,也是众多文化遗产面临的难题。AI技术则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新路径。 2023年2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基于此前的研究成果,举办了以“古建筑保护的数智化转型与元宇宙构建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会议围绕山西应县木塔的数字化保护,深入探讨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会上,联想集团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启动“新IT,新文遗:AI赋能智慧应县木塔”项目。 按照分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充分发挥研究优势,开展木塔内部结构的建模工作,并打造木塔参数数据库;将工作成果转化为木塔的展示和科普内容,创作虚拟体验脚本。联想集团发挥技术创新优势,结合人工智能、神经辐射场以及扩展现实技术,为应县木塔构建数字世界中的“孪生体”。 在文遗活化利用方面,“智慧应县木塔”实现了模拟登塔、艺术还原、古今融合三大突破。在景区已暂停登塔参观的情况下,“智慧应县木塔”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实现游客模拟登塔,尽可能保障游览体验。 与大多数古建数字化方案不同,“智慧应县木塔”不仅还原了古建筑的内外结构,还将木塔千年历史融入其中。体验者可以在梁思成、老僧等角色的引领下“游览”木塔,通过点击翻阅相册日记等操作,了解木塔的前世今生。基于最专业的建筑和历史知识,“智慧应县木塔”把木塔所经历的重要历史时刻,通过科技手段“复活”。 在创新保护方面,“智慧应县木塔”为木塔建立了可视化数字资讯档案,为日后开展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框架支持。与此同时,项目结合AI技术新增多项交互式创新尝试,例如以AI与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现场勘察。下一步,研发团队还将尝试利用大模型进行专业训练,打造“智慧守塔人”AI助教,在古建人才培养、木塔研究传承等方面展开更多创新探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刘畅说:“与联想集团携手打造这一项目,不仅是为了运用新技术记录和理解这座古代建筑,更希望能够探索未来保护木塔的可能性。”(记者 操秀英 韩荣) -
10
2024.05中国电信在港推出手机直连卫星业务 卫星通信业务开启国际化布局
5月8日,中国电信在中国香港举办手机直连卫星业务落地发布会,正式宣布以天通卫星系统为依托的手机直连卫星业务落地中国香港,并将以此为新起点,同步开启天通卫星移动系统国际化运营新征程。 据介绍,该业务落地后,中国电信用户无需换卡和换号就可以享受天地一体融合通信服务,更好地满足用户在蜂窝通信盲区对卫星移动通信的刚性需求。 中国电信卫星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电信拓展手机直连卫星业务版图,有助于提升竞争力、推动国际化发展、促进产业发展。” 据悉,2023年9月8日,中国电信正式对外启动“手机直连卫星业务”。中国电信移动号卡用户只需开通手机直连卫星功能或订购卫星通信包,即可在没有地面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的地方,如森林、沙漠、海洋、高山等,开启语音和短信服务。 此举开启了全球运营商实现消费类手机直连卫星双向语音通话和短信收发的先河,也意味着中国电信正式成为全球首家实现地面蜂窝网络业务与卫星网络业务融合一体运营的电信公司。 今年3月份,中国电信宣布,公司获得国际电信联盟批准,取得E.164码号(882)52及E.212码号(901)09,分别作为天通卫星业务的用户拨号码号和网络识别码号,这是我国电信企业首次获得用于卫星通信业务的国际电信码号资源。 此次获批国际码号资源后,中国电信可面向天通一号卫星覆盖区域的国际用户提供手机直连卫星通信服务,还可为海洋运输、远洋渔业、航空救援、旅游科考等多个领域提供稳定可靠的移动通信服务。 “随着手机直连卫星业务的逐步开拓,中国电信天通一号卫星通信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望提升。通过拓展业务范围,中国电信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广泛的服务,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提高市场份额。”上述中国电信卫星公司负责人表示,手机直连卫星业务还可以为中国香港及周边地区的用户提供更加灵活的计费方式。用户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选择不同的套餐和服务,实现个性化、差异化的计费,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该负责人强调,将手机直连卫星通信技术推向国际市场,可以促进中国卫星通信产业的发展,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升级和壮大。 据新华社报道,2016年8月6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1星。这是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首发星,覆盖区域主要为中国及周边、中东、非洲等相关地区,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海域。 华泰证券通信首席分析师王兴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从天通一号卫星的覆盖范围来看,理论上未来中国电信卫星通信业务有望在亚太地区进一步拓展。 王兴表示,在技术逐步成熟、多方共同推进、产业链齐备的背景下,卫星通信系统将在更多场景中展现其应用潜力。除手机直连卫星业务以及汽车直连卫星业务以外,渔船、游艇、飞机等场景同样可以通过卫星通信赋能,提升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记者 李乔宇) -
10
2024.05天津发布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管理负面清单
近日,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天津市商务局发布《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数据出境管理清单(负面清单)(2024年版)》,这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实施以来,首个经省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批准并报国家网信部门、国家数据管理部门备案的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管理负面清单。 此次发布的负面清单列明了天津自贸试验区企业向境外提供数据需要申报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订立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通过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的情形。“该清单填补了该领域制度空白,为有效解决企业数据出境问题、助力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制度保障。”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天津市各相关单位将强化宣传引导,加强对天津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政策制度的宣传解读,提升企业合规意识。此外,天津还将加快构建完善数据出境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守牢数据安全底线。(记者 武少民 靳博) -
09
2024.05人工智能助力数字金融发展
近日,2024中关村论坛金融科技论坛在中关村展示中心举行。论坛主题为“人工智能助力数字金融发展”。专家表示,人工智能对金融行业影响巨大,既带来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也带来了安全的挑战。未来应加快构建安全可靠的金融科技体系。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政策研究司司长李明肖表示,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数据安全和消费者的隐私保护问题。当前,人工智能在智能客服、工程评估、信贷审批等数字金融领域,已经有了一些应用,提高了金融服务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水平。数字金融的发展也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技术资源。 李明肖表示,金融管理部门将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人工智能,加快数字转型;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强化数字治理;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全流程安全管理;强化人工智能在社会监管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发力推动工作。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指出,北京依托丰富的金融资源与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金融科技领域进展显著。据介绍,目前金融科技在京企业有1800余家,其中上市企业6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企业564家。同时,北京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钹指出,人工智能对金融行业影响巨大,既带来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也带来了安全的挑战。大模型的引入,虽能生成文本、数据等,增强金融服务,但也存在输出不可控、不可信等问题,增加了金融安全风险。未来,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将以辅助为主,应着力解决安全问题,发挥中国在知识和算法上的优势,构建安全可靠的金融科技体系。 同时,2024中关村“番钛客”金融科技国际创新大赛在论坛上启动,多项金融科技项目在论坛上签约。(记者 辛闻)
-
10
2024.05今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发布 数字经济规模力争突破3.2万亿元
福建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近日印发《2024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 《要点》提出,今年将加快升级网络基础设施,实施“宽带边疆”建设行动,实现千兆城市建设全达标,全省千兆宽带用户占比超25%。 推进“5G+车联网”在福州马尾区、滨海新城、莆田湄洲岛等地应用。 推进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壮大集成电路和光电、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等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人工智能、卫星应用、信创等新兴产业,推进布局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力争全省数字经济规模突破3.2万亿元。 全力办好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策划“1+3+N+ X”活动,拓展峰会“四大平台”定位,突出“新”和“实”,体现台港澳元素,鼓励各设区市共同参与峰会筹备,加强企业对接服务,签约落地一批重大项目、龙头企业,举办高层次数字经济合作创新发展大会。 推动政务服务“一网好办”。优化提升闽政通App和省网上办事大厅,拓展福建码应用,推动更多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码上办”。 升级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系统。 加快智慧城乡建设。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CIM)和全省房屋建筑一网统管平台建设。加强公路路网运行监测数字化设施建设,开展福泉高速车路协同试点示范应用,深化智慧港口建设。深化数字应急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推动建设数字乡村先行区。 推动数字赋能两岸融合发展。结合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更多惠及台胞台企的数字应用场景,完善数字“第一家园”对台一体化服务平台,依托闽政通App台胞服务专区,为台胞台企提供办事服务、政策解读等一站式服务,提升台胞在闽生活、就业便利化程度。 将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和纺织鞋服等产业数字化转型所需关键技术纳入省“揭榜挂帅”、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支持目录。发挥数字中国创新大赛平台作用,引导创新要素向大赛突出成果集聚,促进成果落地转化。 加强数字创新平台建设。谋划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推进数字领域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化提升。建设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记者 梁凯鸿) -
09
2024.05全力办好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2024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出炉→
福建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关于 印发2024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的通知 闽数字〔2024〕1号 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2024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已经福建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 2024年4月30日 2024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 2024年数字福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福建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深入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发挥“数据要素×”效应,推动数字赋能千行百业,全面提升数字福建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为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数字支撑。 一、着力夯实数字福建发展基础 (一)优化新型基础设施整体布局 1.加快升级网络基础设施。持续开展“双千兆”协同工程,实施“宽带边疆”建设行动,新增万兆无源光网(10G-PON)端口7万个以上、5G基站1万个以上,推进5G网络在重点场所深度覆盖和乡村区域延伸覆盖,实现千兆城市建设全达标,全省千兆宽带用户占比超25%。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加快建设海洋信息综合感知网。〔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数据管理局、工信厅、海洋渔业局,各设区市(含平潭综合实验区,下同)〕 2.统筹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加强全省算力资源跨区域统筹布局和统一调度,依托数字福建(长乐、安溪)产业园推进建设存算一体的新型数据中心。规模化、集约化布局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推动建立算力共享平台。加快布局一批云资源池、边缘云节点等基础设施,推动区域数字化协同发展。(责任单位:省数据管理局、工信厅、通信管理局,各设区市,省大数据集团) 3.加速发展融合基础设施。实施传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数字化改造提升工程。加强智慧物流平台建设。推进“5G+车联网”在福州马尾区、滨海新城、莆田湄洲岛等地应用。推广“5G+智慧城市”示范,深入推进县域智慧化改造。(责任单位:省直有关单位,各设区市) (二)全面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 4.提升数据要素供给能力。升级全省一体化公共数据平台,持续推进部门数据资源专区和应用主题库建设。全面推进各地各部门依照公共数据需求清单进行数据对接,推动公共数据通过业务系统按需回流属地。建立健全公共数据治理体系,开展基础综合库治理。探索重点场景电子证照社会化应用。(责任单位:省数据管理局,省直有关单位,各设区市,省大数据集团) 5.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加强典型案例征集和推广。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有偿服务探索。建立福建大数据交易所“一所多站”运营模式,完善数据交易管理规则制度,迭代升级福建大数据交易平台和企业数据资产登记平台,培育一批公共数据开发服务商。(责任单位:省数据管理局、地方金融管理局,省直有关单位,各设区市,省大数据集团) 6.提升公共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建设省一体化公共数据平台监测监管系统,加强公共数据基础平台安全防护,完善数据全生命周期防护体系。规范公共数据开发主体活动,完善一级开发行业管理,常态化开展数据安全隐患自查自纠。〔责任单位:省数据管理局,福州大学,省大数据集团〕 二、坚持“五位一体”全面赋能 (三)加力提质发展数字经济 7.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推进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壮大集成电路和光电、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等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人工智能、卫星应用、信创等新兴产业,推进布局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新培育5个左右省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区。做强数字领域民企实力,壮大市场主体,遴选培育一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企业。力争全省数字经济规模突破3.2万亿元。(责任单位:省数据管理局、工信厅,各设区市) 8.深化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深化农业云“131”建设,推进一批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和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建设。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支撑服务生态培育行动,培育若干专业型、综合型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加快数字化驱动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智慧商务平台,完善商务大数据监测预警,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模式。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互联网平台。发布一批优秀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典型案例。(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工信厅、发改委、商务厅、数据管理局,各设区市) 9.全力办好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策划“1+3+N+X”活动,拓展峰会“四大平台”定位,突出“新”和“实”,体现台港澳元素,鼓励各设区市共同参与峰会筹备,加强企业对接服务,签约落地一批重大项目、龙头企业,举办高层次数字经济合作创新发展大会,确保峰会出新出彩、更有实效。(责任单位:省发改委、数据管理局,省直有关单位,福州及相关设区市) (四)纵深推进数字政府改革 10.推动政务服务“一网好办”。优化提升闽政通APP和省网上办事大厅,拓展福建码应用,推动更多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码上办”。建设全省统一收件和运营分析平台、投诉办件中转服务平台,推进智能搜索、智能客服等数智化应用。支持莆田“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等经验做法巩固提升、示范推广。(责任单位:省数据管理局、审改办,省直有关单位,莆田及相关设区市,省大数据集团) 11.强化省域治理“一网统管”。优化省经济社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监测与绩效管理平台,深化智慧公安、智慧司法建设,推广使用省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平台,以数字化赋能纪检监察能力提升,开展嵌入式监督,不断提升大数据反腐效能。完善数字赋能机关效能建设平台,建设人口时空大数据平台。(责任单位:省政府办公厅、公安厅、司法厅、数据管理局,省直有关单位,省大数据集团) 12.提升政务业务“一网协同”。升级省级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优化即时通讯、联合办文、数字会务等功能,推动事项统一入驻,打造覆盖全省的政务业务工作台。升级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系统。(责任单位:省数据管理局,省政府办公厅,各设区市,省大数据集团) 13.加快公共支撑能力建设。加快建设“1131”公共平台,升级改造公共支撑平台,完善安全支撑和运行监管。强化政务信息化项目统筹管理,健全政务信息化咨询、监理、测评等第三方服务体系。〔责任单位:省数据管理局,省经济信息中心,省直有关单位,福州大学,省大数据集团〕 (五)推动数字文化繁荣发展 14.优化文旅数字化服务。鼓励各级文旅机构新建和整合提升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数据资源。持续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数字化服务发展,提供云直播、云展览、云阅读。实施一批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推广实施我省地方标准《智慧景区等级划分与评定》,培育一批智慧景区。创建一批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场景示范案例。(责任单位:省文旅厅,省委宣传部,省广播影视集团) 15.激发数字文旅消费潜能。实施数字创意产业与生产制造、文化教育、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示范工程,打造若干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加快发展数字文化贸易和新型文化业态,支持厦门依托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责任单位:省文旅厅、商务厅、教育厅、体育局,厦门及相关设区市) (六)推进数字社会普惠便捷 16.加快智慧城乡建设。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CIM)和全省房屋建筑一网统管平台建设。加强公路路网运行监测数字化设施建设,开展福泉高速车路协同试点示范应用,深化智慧港口建设。深化数字应急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推动建设数字乡村先行区。(责任单位:省住建厅、交通运输厅、应急管理厅、农业农村厅,省委网信办,各设区市,省高速公路集团、省港口集团、省大数据集团) 17.提升智慧民生服务水平。开展第三批省级“智慧教育试点区”“智慧校园试点校”建设,加强各地校园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持续推进“三医一张网”建设和应用推广,打造一批协同监管应用场景。深化省职业病防治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养老服务智慧化应用,强化社会救助信息整合共享。打造“数字人社”就业一体化平台,深化社保卡应用。(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卫健委、医保局、药监局、民政厅、人社厅、数据管理局,各设区市,省大数据集团) 18.推动数字赋能两岸融合发展。结合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更多惠及台胞台企的数字应用场景,完善数字“第一家园”对台一体化服务平台,依托闽政通APP台胞服务专区,为台胞台企提供办事服务、政策解读等一站式服务,提升台胞在闽生活、就业便利化程度。深化闽台数字经济合作,支持泉州建设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优化升级金服云平台对台金融专区,提供特色金融服务,促进两岸融合发展。(责任单位:省发改委、数据管理局,省委台办,各设区市,省大数据集团,省金融投资公司) (七)促进数字赋能生态文明 19.推进数字赋能生态治理。深入推进“数字生态”示范省建设,完善生态云“一张图”,开展卫星遥感应用、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加快省自然资源一体化信息平台、智慧林业“123”工程等建设,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感知应用体系。(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林业局) 20.推进算力供给绿色化转型。发挥省算力资源一体化服务平台作用,支撑数字福建(长乐、安溪)产业园等重点园区数据和算力服务提升,培育壮大数据产业,提升数据中心集约化、绿色化、规模化水平。(责任单位:省数据管理局,福州市、泉州市,省大数据集团) 三、强化数字化发展两大关键能力 (八)聚焦自强自立提升数字创新能力 21.加强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强化数字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将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和纺织鞋服等产业数字化转型所需关键技术纳入省“揭榜挂帅”、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支持目录。制定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奖补细则等配套措施,激发民企创新活力。发挥数字中国创新大赛平台作用,引导创新要素向大赛突出成果集聚,促进成果落地转化。(责任单位:省科技厅、工信厅、发改委、数据管理局) 22.加强数字创新平台建设。谋划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推进数字领域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化提升。建设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集中优势资源培育建设若干服务能力强、运行机制活、辐射影响力强的产业技术研发平台。(责任单位:省科技厅,各设区市) (九)聚焦可信可控提升数字安全能力 23.持续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在数字政府建设、重要行业领域信息化建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中落实安全可靠技术和产品应用要求,持续提升自主可控的数字安全能力。制定实施支持信创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推动信创产业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省密码管理局、数据管理局、工信厅,省委网信办,省大数据集团、省电子信息集团) 24.加快推进密码应用安全。完成福建省政务云统一商用密码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省级重要政务信息化系统加快接入。落实“三同步一评估”要求,提升密码体系化应用覆盖率。(责任单位:省密码管理局、数据管理局,省大数据集团) 四、营造良好数字化发展环境 (十)推进数字治理生态建设 25.深化网络空间治理。深化算法综合治理,督促相关企业建立健全算法安全自评估制度,有序推进算法备案工作。加强网络执法办案的软硬件建设,扎实推进网络执法规范提升工程。(责任单位:省委网信办) 26.优化技术标准治理。健全数字领域标准体系,引领数字技术产业创新。扎实推进数字领域两岸共通标准研制,推动自主可控领域标准融合创新。升级迭代技术标准,持续优化制定流程和机制。(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数据管理局) 27.强化互联网平台治理。建立健全基于数据与信用的分级分类监管体系,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提升市场监管系统能力支撑,实现线上线下协调互补、市场监管与行业监管联接互动,构建数字监管新模式。(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发改委、数据管理局,各设区市) (十一)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 28.深化数字经济交流合作。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数字产业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共建数字基础设施、联合实验室和技术对接合作平台,提升研发设计与创新能力。持续扩大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贸易与投资,培育壮大跨境电商经营主体。(责任单位:省发改委、商务厅、科技厅、数据管理局) 五、健全保障措施 (十二)健全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进一步提升数字化建设,完善全省数据管理体制建设,加强统筹协调和信息宣传力度。健全数字政府建设配套制度,完善省级政务信息化管理相关配套细则,优化数字福建电子政务项目管理。(责任单位:省数据管理局,省经济信息中心,各设区市) (十三)完善发展评价 依托数字福建能力评估平台,组织开展数字化发展评价,完善数字福建、数字经济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启动“十五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前期工作。开展全省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年度评估工作。(责任单位:省数据管理局,省直有关单位,各设区市) (十四)强化要素保障 各地加强数字化发展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研究制定数字经济产业人才培养行动方案,持续开展省级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认定,构建完备有效的数字人才发展体系。(责任单位:省财政厅、发改委、人社厅、数据管理局,省委人才办,各设区市) -
08
2024.05福州科创高地“高”在哪?
日前,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福州创新中心在福州新区滨海新城新投科技研发中心正式开业。当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州市电子信息集团、上海宏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百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企业,与福州创新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福州机器人产业发展与产品应用。 “我们成立福州创新中心,目的是赋能医疗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企业,推动福州市形成智能医疗机器人产业新高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福州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打造智能医疗机器人产业新高地,是我市加快创新高地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福州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动科创走廊建设,全力打造创新型省会城市。如今,榕城创新大潮滚滚而来,创新高地强势崛起。那么,福州创新高地“高”在哪? “高”在载体建设提速提效。发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优势,推进一流大学城建设,推动市政府与福大开展校地第四轮战略合作。高标准建设福州高新区、福州软件园。创新打造科创走廊,推进东南(福建)科学城建设,构建了“一城四区,十片多点”的空间格局,截至目前,全市科创走廊累计建成553.8万平方米;累计生成载体建设项目167个,总投资774.5亿元;聚集各类高层次人才5614人、高校毕业生59216人,形成了特色产业突出、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具有较强品牌效应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集聚地。 “高”在平台建设垒大做强。闽都创新实验室大楼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实验室已突破8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落地转化创新成果62项,其中推出全球首款千瓦级KCOB光源模组,从材料、封装到光源全链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打造了全球首个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示范工程。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等共计419家。 “高”在高企培育提质增量。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高企年增长率保持30%以上,年净增数已连续六年蝉联全省第一。2023年高企数量达4509家,继续保持全省首位,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全市已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711家,占全省的37%;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749家,占全省的23.8%,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高”在研发投入持续增强。2022年我市全社会R&D投入达283亿元,比增9.9%,占全省26%,已连续七年保持全省第一。持续开展科技金融合作,推进特色金融产品“高新贷”“科技贷”“科特派贷”建设,目前累计发放贷款138.75亿元,惠及企业1900多家;拓展政银合作,分别与兴业、建行、省农商行、中行、邮储、浦发银行、农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累计向全市科技企业发放贷款511.06亿元,有效推动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在福州落地。 “高”在成果转化不断深化。健全完善我市重大科研专项“揭榜挂帅”机制,三年来围绕我市16条产业链,开展省市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攻关项目达59项,支持经费1.25亿元。持续推进福州市“一网一厅”建设,举办科技成果推介会,促进成果对接,全市技术合同数量和成交额由2020年的4449项59.36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9239项105.1亿元。 “高”在创新生态日臻完善。加大科技人才内培外引,累计培育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9人,评选2023年度市“榕创之星”18人。自2017年选认科技特派员以来累计人数达3000多名,实现镇村全覆盖和一二三产业全覆盖。发挥“榕创嘉年华”品牌效应,开展福州市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搭建企业和投资者的对接平台,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2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8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37家,有力充实高企后备梯队。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统筹全市科创走廊产业差异化发展,做优闽都创新实验室、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等高端创新平台,保持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增长,促进产业与成果深入对接。”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记者 张铁国) -
07
2024.05福州企业入选这个国家级平台,有奖!
我市企业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 最高奖励1000万元 支持建设福州市中小企业 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 支持试点企业数字化项目建设 对贷款100万元以上的 给予贴息支持 …… 最新通知! 福州出台八条措施 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 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 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 八条措施的通知 榕政办规〔2024〕1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市属各高等院校,自贸区福州片区管委会: 《福州市关于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八条措施》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年4月15日 福州市关于推进 工业数字化转型八条措施 一、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 (一)试点被改造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后,经第三方专业机构数字化水平评定,评测等级达到二级的企业,按照企业用于与数字化改造相关的软件、云服务支出和网关、路由等必要的数据采集传输设备支出等实际投入的7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评测等级达到三级及以上的企业,按实际投入的8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 (二)在为试点被改造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服务的数字化服务商中,评选不超过20家具有较深的细分行业知识积累、较好的工程实施能力、在生产制造等相关环节能够提供优质服务并取得良好成效的优秀数字化服务商,每家给予20万元奖励。 (三)在试点被改造企业使用的“小快轻准”(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中,评选不超过20个应用良好的产品(或解决方案),每个给予20万元奖励。 (四)在带动试点细分行业上下游中小企业实现“链式”数字化转型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内关键企业以及数字化服务商中,评选不超过10个“链式”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每个给予40万元奖励。 (五)在试点被改造企业中,评选不超过20家在生产制造等关键环节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示范性强的优秀企业,每家给予20万元奖励。 (六)以竞赛形式评选出试点细分行业通用版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供试点被改造企业免费使用。根据行业典型应用场景特点,每个试点细分行业评选1套通用性强的综合型成套解决方案和产品,给予200万元奖励;每个试点细分行业,评选3—5个优秀单点场景解决方案和产品,每个给予40万元奖励。 (七)鼓励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内关键企业以及数字化服务商打造试点细分行业服务平台,评选不超过3个赋能成效良好且具有代表性的试点细分行业服务平台,每个给予100万元奖励。 (八)支持试点被改造企业建设数字化项目,对通过金融机构贷款100万元及以上的,用于项目数字化软硬件投资,自首笔贷款资金投放之日起2年内,给予年化3%的实际投放贷款贴息,贴息期内项目贷款年化利率高于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加25个基点的,不予以享受贴息支持,贴息总额最高不超过15万元。贷款利率由项目实施企业与合作银行协商确定,并按照扣减财政贴息后的实际执行利率签订项目贷款合同。鼓励合作银行本着让利于企的政策导向,对项目实施优惠利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探索以数字人民币发放项目贷款。 (九)加强服务配套体系建设。一是支持建设福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平台开展试点工作监督管理、供需对接、产业监测、成效展示等。二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打造高端智库支撑体系。三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企业数字化改造监理、数字化水平评测和数字化改造验收工作,每家企业费用不高于3万元。 (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一是积极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系列活动和人才培训,在试点期内,安排不高于300万元资金予以支持。二是支持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福建省分院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福建分中心,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人才培训基地。 二、培育数字化转型应用标杆 (十一)支持我市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数字化转型标杆项目。一是入选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按年度给予相应奖励。其中:获评当年度给予400万元奖励;第二年度续评成功入选的,给予300万元奖励;连续三年成功入选的,第三年度再给予300万元奖励。二是入选国家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给予80万元奖励。三是入选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标杆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 三、支持工业互联网项目建设 (十二)支持企业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售后服务、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方面开展工业互联网项目建设。对成效明显的项目,按实际投资额的20%予以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四、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十三)支持工业互联网基础赋能平台、行业特色平台、服务应用平台建设,对应用取得良好效果的,按平台建设实际投资额的20%予以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五、支持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 (十四)支持中小企业核心业务“上云”,按其使用云化工业软件的实际费用及配套工具采购费用的50%给予奖补,单个企业年度奖补不超过20万元;支持企业基础设施“上云”,按其使用云计算服务的50%给予奖补,单个企业年度奖补不超过20万元;支持工业设备“上平台”,按每台(套)“上平台”设备给予最高2000元全额奖补,单个企业年度奖补不超过10万元。同个企业同时开展多类型“上云上平台”的,可叠加享受。该奖补可与市财政其他奖补政策叠加享受。 六、支持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 (十五)对技改项目年度技改设备和信息化建设投资额达500万元(含)以上,并纳入固投统计的项目,市财政按其年度技改设备和信息化建设投资额(不含增值税)的3%给予补助,单个企业最高补助500万元。 七、培育壮大数字化服务商 (十六)支持软件企业开拓市场。对工业企业智能制造应用软件企业(含涉软企业)自主研发的工业软件实行风险补偿,给予首家应用该软件的生产企业(非关联企业)购买该工业软件及服务不含税成交价格(100万元及以上)的15%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十七)对于新认定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省级奖励的基础上市财政再给予50%的配套奖励。 九、其他事项 1.第(一)至(四)条和第(九)条支持政策,扶持资金主要由中央财政试点城市专项资金承担;其他支持政策扶持资金由市财政资金承担。 2.第(一)至(八)条支持政策可叠加享受,并可与其他市财政奖补政策叠加享受(试点被改造企业已享受云服务支出补助的,当年不再重复享受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奖补政策)。 3.第(十二)至第(十七)条支持政策,分别按榕政办〔2020〕114号、榕政规〔2022〕4号、榕工信企〔2022〕181号文件规定执行。 4.第(十一)条关于对入选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奖励,在2025年12月31日之前入选的,可以从入选当年延续3年(含当年)。 5.本文件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由福州市工信局、福州市财政局负责具体解释工作。 -
06
2024.05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赛道晋级名单发布
近日,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赛道根据评委会第一轮评审,发布了两道赛题的晋级名单,赛题一共有31个作品入选,赛题二共有105个作品入选。 数字城市赛道面向全球城市征集已建成的数字城市最佳案例和已发布或预发布的数字城市项目。赛道旨在建构数字城市领域“揭榜挂帅”联合平台,围绕数字政务、数字经济、数字文化、城市元宇宙(RAR)等重大数字城市创新领域,征集遴选城市“金牌项目”和“金牌方案”。今年赛道报名队伍共计500余支,总人数超1500人。 参赛作品聚焦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解决方案,优化和提升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资源管理和行业效率。在北部的草原地区,聚焦资源管理智能化,打造“草原云谷”一体化智慧城市,通过卫星遥感和GIS技术优化水资源与土地利用,助力畜牧业在地数字化转型。在南端的海洋城市,聚焦海洋数据的深度挖掘,打造“数字海洋”一体化智慧平台,通过卫星遥感和海洋传感网优化渔业资源与海域管理,助力海洋经济全面数字化升级。在河网众多的地区,聚焦航道管理智能化,打造“数字航行”一体化智慧系统,通过卫星遥感和GIS技术优化航道资源与水流监控,助力内河航运业数字化转型。在高原牧场地区,推动智牧场项目,通过卫星遥感和GIS技术优化草场和土地管理,实现牧业数字化和生态保护,提升生产效率。在超大城市,开展“城市安全网”智能防灾系统建设,整合数据和公共视频网络,增强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保障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记者 蒋雅琛) -
04
2024.05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信创赛道全国总决赛晋级名单出炉!
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信创赛道是国内首个以“国产化数字生态”为主要方向的专业赛道。本届赛事由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组委会主办,福建省数据管理局、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福州市人民政府、“科创中国”开源创新联合体共同承办。 本届赛事共设置广州、杭州、福州、苏州四大城市赛。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支参赛队伍报名参赛,入围的300多个参赛作品覆盖了电力、通信、政务、金融、医疗、交通、教育、航空等重点信创行业领域。经过为期一周的激烈角逐,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信创赛道四大城市赛已全部收官。18支队伍凭借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对国产化数字生态的深刻理解,晋级全国总决赛。此外,各城市赛共推选出8个2024信创赛道科技创新奖及17个2024信创赛道行业贡献奖。(详细名单附后) 赛事整体回顾 迭代升级迈进行业“深水区” 信创赛道负责人介绍,与往届相比,今年的参赛作品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头部企业参赛比例提升,占比超过45%;二是行业特征更加鲜明,垂直领域得到拓展;三是参赛作品在丰富度、创新性和应用场景方面,更加贴近生产生活需求。这些变化反映出信创生态领域的活跃态势,相信赛事会涌现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优秀作品,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作品“通关”秘诀 国产化贡献与供应链安全相结合 信创赛道评审专家介绍,今年的赛事评审体系中,“国产化程度”与“供应链安全”作为两项最重要的技术指标。“国产化程度”要求参赛作品,须以国产处理器为算力底座,适配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产品为开发生产运行环境,实现全系统的全栈国产化,还需对关键领域技术有所突破和创新。“供应链安全”要求参赛者在选择上下游产品纳入其设计方案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功能性能需求,还需要提高产品体系的供应链成熟度,做好供应链安全管理和应急保障措施。 总决赛开战在即 知己知彼顶峰相见 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各晋级队伍将集结福州,开启一场关于智慧与创新的巅峰对决!获奖队伍将收获院士、专家的指点以及丰厚的奖金、丰富的资源! 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阵地,信创产业正处于新的发展黄金期,孕育着无限的潜力与机遇。信创赛道的举办,将进一步加速信创产业的成熟,推动实现“政、企、学、研、用”全领域信创生态的繁荣,期待挖掘和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信创企业和团队,为我国信创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构建安全、可控、先进的国产化信息技术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见证国产化技术在各行业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的无限可能。 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 信创赛道晋级全国总决赛作品名单 构建国产化数字生态使命在肩 踔厉奋发,时不我待 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 信创赛道全国总决赛 我们拭目以待! -
30
2024.04福建大数据产业点“数”成金
近年来,福建省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数字福建建设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福建大数据产业已初具规模。专家、业者建议,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努力发挥既有的产业优势,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福建经验、福建模式、福建方案。 以大数据 深化数字福建建设 在大数据产业政策支持、园区发展、产业规模等方面,福建省不断深化数字福建建设,取得显著成果。2023年,福建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占比居全国第三,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9万亿元。 近年来,福建省大数据产业相关政策法规逐步健全。2021年12月,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福建省大数据发展条例》,在全国率先立法明确公共数据资源实行分级开发模式。《福建省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开发管理办法(试行)》《福建省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不断规范、促进公共数据资源安全有序开放和开发利用,探索构建合规有序的数据要素市场。 进入大数据东湖科技园区,颇具未来感的办公建筑高耸林立,博思软件、星网瑞捷、长威科技、思路创新等大批互联网头部、独角兽级企业,以及中国电子、阿里巴巴、微软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园区注册企业292家,合计注册资本超300亿元。 福建大数据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毅说,大数据东湖科技园定位为研发与数商总部基地,园区依托福建省大数据集团生态资源及福建大数据交易所数据资源,发挥数字中国建设平台功能,进一步激活数据要素潜能、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设在大数据东湖科技园内的福建大数据交易所在全国率先取得金融牌照,推出全国首个服务数据交易全流程的交易大厅和支撑数据交易全链路的交易平台,上架数据产品500多款,合作数商超500家,累计交易金额突破10亿元,拉动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化增长超55亿元。 福建大数据交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喆说,福建大数据交易所通过提供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流通服务核心服务以及数据包、隐私计算、云资源、算法应用等数据商品,推进数据资源合规交易、有序流通高效利用。 点“数”成金 数字赋能千行百业 位于福建南安的九牧集团是国内卫浴龙头企业,在其数字化车间,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智慧仓储、设备管理、能耗管理等场景创新应用,使生产能耗降低11%,运营成本降低21%,人均产值提升35%。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彼此叠加、相互促进、同步共振,做到二者的有机融合,对于工业大省福建而言尤其重要。”中国信息协会大数据分会会长傅伯岩说,九牧集团的数字化车间、宁德时代的灯塔工厂等都实现效率、效益倍数级增长,表明信息化正在有效推动福建新型工业化。 一是数据“供得出”,建成省市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接入省市1800多个政务信息系统,基本实现全省政务信息系统的“应接尽接”、公共数据的“应汇尽汇”,汇聚省市两级数据目录12.6万个,政务数据千亿条;建成省公共数据资源统一开放平台,面向社会统一提供公共数据开放服务,目前共计开放21000多个数据集、6000多个数据接口;建成省公共数据资源开发服务平台,向企业提供全省全目录、全口径的公共数据开发服务,已发布2000多个可供开发利用的高质量数据目录,共入驻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企业100多家,建设了40个应用场景,年度累计调用模型接口超28.5万次。 二是数据“流得动”。2023年12月9日,福建实达集团承建的平潭数据跨境流动服务枢纽平台通过专家评审,正式投入试运行,标志着福建省在数据跨境流动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全国首个全链条、全流程、一站式、智能化的数据跨境合作服务平台初具雏形。 三是数据“能变现”。福建是产茶大省,茶叶品类丰富。数据显示,2022年福建省茶园面积361万亩,毛茶产量52万吨,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超1500亿元,茶叶出口金额5.31亿美元。2023年9月,福茶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茶产业生态数据在全国数据资产登记服务平台登记成功,并获得福建海峡银行开出的数据资产质押授信1000万元,实现福建省数据资产融资“零”的突破。 突出地域特色 激发数据要素新动能 福建是全国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省份之一,专家、业者建议,在先发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数据要素新动能,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 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院长宋志刚建议,福建省要在数据要素方面实现领先,可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和区位优势,在应用场景上深挖价值和创新实践。如在发挥区位优势方面,一是可利用福建省优势突出的海洋资源和底蕴深厚的海洋文化,发展海洋大数据的差异化战略,避免与其他省市共同发展大数据的同质资源竞争挑战。二是发挥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优势,可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面向东盟的国际通信网络体系,打通福建、广西两省数字节点,构建数字海上丝绸之路东部大通道,助力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除了使数据要素对自身产业和实体进行赋能、降本增效以外,关键是让数据实现跨实体、跨地域、跨产业复用和融合,创造增量的倍乘效应。建议通过数据平台接入、数据托管等多方式,推动公共数据产品、行业数据等接入福建大数据交易所,丰富场内数据产品规模,做大场内数据交易规模。 集美大学副教授李青岩提出,重点加快加强统计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三个大数据相关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高端人才的培养。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才优惠政策,在待遇、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多政策优惠;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校深度合作,构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研究全省统一的大数据工程职称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为大数据从业人员建立专门的职称评价通道,统一规范大数据专业人才评价标准,推动大数据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记者 林凯) -
30
2024.04“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座谈会在榕召开
为办好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推动数字福建建设高质量发展,4月29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座谈会在福州召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钦敏,省长赵龙出席并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邓中翰出席并发言,省政府党组成员康涛主持,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讲话。 王钦敏以数字福建建设的亲历者和数字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回顾了数字福建发展历程,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福建建设的创新理念和重大实践。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形势发展变化,围绕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等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引导新生产要素与先进生产力同频共振,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据发展和安全的重要论述,抓住数据要素发展的重大机遇,强化数据要素赋能,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要加强数据基础制度和政策研究,以新政策引领新方向、新技术提供新支撑,让新要素释放新价值、新应用激发新活力。要推动数据资源价值再造,加大公共数据开发应用,先行先试开拓数据资产新空间,让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要加强公共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完善数据要素的标准质量,形成加快推动数据有序共享和高效赋能的运行机制。 受省委书记周祖翼委托,赵龙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家长期以来对福建高质量发展的关心支持帮助表示感谢。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高瞻远瞩地作出建设数字福建的重要决策,开启了我省大规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福建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数字福建建设为引领,全力推动数据汇聚共享、整合开发、流通交易,努力让数据随时可见、可用、可变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必须抓住关键环节、重点攻坚突破,以“想得到就能快速得到、想转出也能快速转出”为目标,持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着力提高数据供给质量,优化数据流通环境,拓宽数据应用场景,让数字全面赋能各行各业,一体推进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衷心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数字福建建设,我们将以举办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为契机,全力以赴做好服务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各位院士专家提供良好条件,为广大数字企业搭建广阔舞台,共同谱写数字中国建设新篇章。 会上,中国联通、华为、百度、省金投、新大陆、长威信息、博思软件等企业代表,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结合各自领域和福建实际,围绕如何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作了交流发言。(记者 林宇熙) -
28
2024.04福州市卫星应用领域、人工智能领域优秀应用场景案例开始征集
根据福建省数据管理局关于推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相关文件和市政府关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推进卫星应用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福州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公开征集卫星应用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的优秀应用场景案例。 征集范围 卫星应用领域 北斗规模应用、卫星通信、卫星遥感等领域。案例应具有典型性或示范性,数据详实,旨在反映卫星应用在提升作业效率、辅助管理决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突出成效。 人工智能领域 政务、民生、行业建设等领域,以清单(附件1)中的24个场景方向为主要发力方向。 申报材料及方式 填写《卫星及人工智能领域相关项目情况》(附件2),通过企业注册地所属辖区的业务主管部门进行报送(各业务主管部门联系方式见附件3)。 扫描下方二维码 下载附件1—3 -
26
2024.04细数福州专利产业化“点金之笔”
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2024年福建省专利产业化十佳案例公布。由省农科院、省质检院、国网福建电力等多家在榕单位、企业参与的案例入选其中,占总数一半。这背后有哪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点金之笔”·高价值专利如何实现“从0到1再到N”的创新突破?近日,记者走进各大科研院所,寻找“知产”变“资产”的关键答案。 国网福建电力双创工作人员介绍自主孵化的专利产品 。记者 叶诚 摄 一场网络竞拍会 专利市场价值翻几倍 “目前专利在行业内的领先情况如何”“有没有企业已经看中了”……今年以来,省农科院成果处副处长臧春荣总是一有机会就和科研人员聊专利的事。自从去年那场激动人心的专利网络竞价会开拍以来,她一直在等待新的机会,再“物色”一批高质量专利,再搭一场网络竞价会,再加速推进一批专利“落地生金”。 去年底的省农科院科技成果(专利)竞价会上,全场涌动的热烈情绪让臧春荣仍记忆犹新。最后10秒,最高报价240万元;4秒,285万元;1秒,305万元……随着网上竞价进入倒计时,大屏幕上的专利“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CA株)”报价逐秒刷新,就在竞价结束前最后一秒,广东温氏大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举以305万元的高价成功抢拍,引得现场一片沸腾,尖叫不断。 一场网络竞拍会,专利市场价值翻几倍。臧春荣介绍,以往,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手段较单一,基本依靠协议转让,专利知晓度、交易透明度都有待提升。如何有效“搭台”,让更多专利价值被市场发现? 随着福州深入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省农科院等三家在榕高校院所建成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这场科技成果(专利)竞价会,正是省农科院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成立后的首次探索。 提前两个月多轮征集筛专利、广泛发布科技成果转化预公告……省农科院最终从77项待转化科技成果中筛选出7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秀科技成果,在福建省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挂牌,继而拉开了一场面向全国企业的农业科技成果(专利)网上竞价。当天的竞拍会签约及竞拍成交总金额高达1320万元,其中70%的成果转化收益奖励给科研人员。 科技成果“挂牌与竞价”模式,引发的连锁效应不止于此。不久前,省农科院两项玉米新品种“黄金棒696”“宝景520”一经上网挂牌,河南宝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立马带队赶赴福州,以600万元加提成的价格成功交易,刷新该院玉米品种转化的历史最高价。目前,另一项油柰新品种“晚黄金”也在拟挂牌交易中。 一次强强联手 破解行业“卡脖子”难题 凭借施工简易、性能优异的特点,环氧树脂接缝胶几乎成为业内公认的首选防开裂装修材料。然而,该产品在使用时会出现透黄现象,透黄的发生受施工条件和应用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责任难明晰,且又有假冒伪劣产品流向市场,一度成为建筑装修行业的“卡脖子”难题,不少企业深受其害。 作为一家生产接缝胶的企业,福州金博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剑锐心有不甘。“曾经有河南企业用过福建不合格的接缝胶,直呼企业是骗子。”如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他联系厦门百安兴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甘勇强,找到了省质检院和福州鼎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商讨联合技术攻关。 在这场多方奔赴的联合中,既有科研单位,也有原材料及成品生产、销售、服务企业,四方各显神通,合力攻关,共同研发出专利《一种化学建材透黄风险评价的检测方法》,让创新成果从“0到1”。 接下来,又该怎样完成从“1到N”的跃升,发挥更大价值? “作为专业的质量检测机构,标准一直是我们研究院的优势所在,我们采用‘专利和标准融合’方式,对专利进行规范化的推广利用。”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首席专家、该专利第一发明人李捷介绍,他们还用这一方法协助“12315”处理投诉,承接政府产品风险监测,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该专利还一举拿下2023年度福州市专利奖金奖和福建省专利奖。 创新接力的步伐不止于此。该专利又马不停蹄参与专利开放许可,与惠兴、三棵树、鑫振成3家企业完成交易并通过备案。“如此一来,不仅降低了企业质量事故的风险成本,也让我们快速便捷地获得创新资源。”福州鑫振成建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如今,在专业检测技术的护航下,环氧树脂胶粘剂等产品质量水平有效提升,让更多优质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一场持续不断的“航行” 在4000多件专利中掘金 走进国网福建电力双创中心二楼展厅,仿佛来到了一个小型科技馆:在高压站间穿梭飞行的无人机模型,装满十几个瓶瓶罐罐的绿色环保材料,“三代同堂”的迭代升级版承载小车……站在这些展品前,国网福建电科院相关负责人翁孙贤如数家珍,“这里陈列着我们电网防灾减灾差异化、高能级配电网与储能应用技术等七大系列30多项自主孵化的专利产品”。 在一排形态各异的承载小车前,翁孙贤停下了脚步。他告诉记者,这些小车专门用来转运变电站、配电站房10kV中置式开关柜,有效解决了原有转运车转运过程易倾倒、操作耗时费力等系列难题,“别看它们其貌不扬,可是我们集结了13项专利的拳头产品,单这一款专利产品新增销售额就超1000万元。如今,这款产品还在不断迭代升级,这旁边就是它的‘爸爸辈’和‘爷爷辈’产品。” 眼前只是国网福建电力“知产”变“资产”的冰山一角。2023年,国网福建电力专利许可数量达45项,产值突破1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单位超30家。国网福建电科院是福州的“专利授权大户”,几年时间企业年专利授权总量就翻了几倍。拥有博士学位的翁孙贤如今的工作是管理企业4000多件专利,从中挖掘培育出更多专利“潜力股”。 但要管好这4000多件专利可并非易事,更何况每年还有新专利在不断涌现。如何让“含金”专利沿着正确航道远航?国网福建电力打造专利“启航、导航、护航、巡航、远航”的专利产业化“五航一体”工作法,将系统管理的“触角”延伸至专利素养提升、专利技术布局、核心专利孵化、存量专利筛选等全领域之中。 例如,“专利巡航”对企业4000余件专利分级分类评价,其中,构建企业300余件高价值专利可转化资源库,推动存量专利实现快速转化,处置超100件低价值专利,减少专利维护成本。(记者 沐方婷 通讯员 林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