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主宾省

成都这样建设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做强“城市大脑” 做细“神经末梢”

来源: 四川日报 日期:2021-04-19 11:22

| | | |

  家人熟睡,厨房起火。一场火灾看似已无法避免。但几分钟后,消防车赶到,一场大火被遏制在了萌芽阶段。

  这是记者在4月14日进行的成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专题采访中看到的场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街道构建了一套全新的消防物联网系统,它可以在烟雾触发报警后,精准定位火灾发生地点,呼叫消防队员立即前往救火。

  这只是成都正在建设智慧韧性安全城市中的一部分。暴雨降临,怎样防止城市“观海”;干燥季节,如何避免火灾发生;地震发生,怎样提前规划足够的避险空间……现代化城市作为一个广域的空间,面临的风险也是多元而复杂的。提升城市的抗风险能力,让城市更加安全,是直接关系到市民安全感、归属感的重要命题。

  在重点区域全面安装部署地震预警终端、实现中心城区用户99.99%年度供电可靠率、今年6月前实现智慧安防小区覆盖全市1800个小区……作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之一的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通过做强“城市大脑”,做细“神经末梢”,完善重大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数据共享,提升成都这座城市的抗风险能力。

  强预警 灾害防治更加高效及时 

  成都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成都将建设自然灾害预警平台和“一张图”决策支持系统,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精准度和实效性。“其中将新建、改造地震监测预警台站46个,地震预警终端将覆盖人员密集场所及重点区域,实现地震监测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80%以上。”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在全市人员密集场所、重点区域安装208套地震预警接收终端。其中包括都江堰中学等30所中小学被列为国家地震预警项目应用单位。“同时力争实现电视或手机APP及时接收地震预警信息的功能,实现地震监测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80%以上。”

  此外,记者了解到,成都还规划建设了23个一类应急避难场所和一批简易应急避难场所,实现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未来将加快推进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沱江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积极推进市政排水管网重大病害防治。推进市级防灾减灾主题公园建设,构建“1+

  N”防灾减灾体验中心,提升市民安全素养。

  更智能 实现“一屏观一网管” 

  如何让城市更智慧、更有韧性和更加安全?成都给出的答案是:提升城市安全感知和应急保障能力、基础设施服务品质以及智能安全管理水平。“武侯区望江街道的安全风险智能管控平台,就是一种很好的智慧治理形式。”成都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历经近两年半开发、测试和运行的智能管控系统,充分运用了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能迅速发现并整改隐患,当灾情发生时可及时调动救援力量,同时能使辖区企业和平台互动,随时接收通知以及举报隐患。

  “在我们使用这个系统前,几乎是人工纸质化管理,工作人员的随意性很强。有了这个平台后,工作人员可以直接通过平台APP对企业等场所实行监管,解决了以前存在的问题。”望江路街道办事处安全和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任参举例:“过去要对某个酒店进行安全检查,可能会因为工作人员对安全知识的理解或者相关法律规定的意识不强,只会去检查一下灭火器或者疏散通道。但是现在通过平台系统的提示,他会收到去检查库房、柴油发电房、汽车车库、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等一系列场所的提示,这将大大降低安全隐患。”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成都将系统性推进安全生产、治安防控、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等智能感知网络建设,构建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城市感知体系。迭代完善“城市大脑”信息系统,做强通达市、县、镇、村、小区各级“末端神经”,打造城市管理智能便捷应用场景。全覆盖开通应用“社智在线”平台,实现智慧安防小区覆盖全市。建成智慧急救信息系统建设,构建智慧应急平台,实现城市运行全天候管理。完成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搭建,实现城市运行“一屏观、一网管”。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晋朝)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2018-2021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证号:闽ICP备10019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