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新科技手段让文物焕发生机

来源:博物馆中国 日期:2021-03-16 09:16

| | |

  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图片来自河南博物院天猫旗舰店)

  文字是枯燥的,图片较之文字略显生动,但两者远不及一件实实在在、可感可触的物体更生动。当拿起小铲子层层挖土,扫去浮尘,将一件“文物宝贝”捧在手心时,人们仿佛可以触摸到历史的年轮。这种近距离的满足感、成就感远超历史书中的文字与图片。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火爆全网,设计者将古代“文物”用泥土“包”起来,人们需要用一把迷你的“洛阳铲”将土一块块铲开,发掘包裹在土里的“文物宝贝”,如青铜器、元宝、银元、手办等文物仿制小物件。从字到物,“考古盲盒”火爆的背后是3D技术的成熟应用,从而使书本上的文字、不可触碰的文物,成为一种可玩赏的文创产品。3D扫描、3D建模、3D打印等3D技术把历史书上文字描述的、图片展示的形象建构出来并加以重新塑造,成为符合当代审美标准的可爱手办。陕西历史博物馆考古盲盒青铜系列,用3D技术设计了饕餮、牺尊、凤鸟等Q版形象的青铜仿制品,激发了不少用户收集成套作品的热情。3D技术让这些文物变得可触可碰,让历史书中的文物“立”起来,拉近了文物与观众的距离。

  从静到动:VR、AR、AI技术让文物“动”起来 

  近年来,许多博物馆已引入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文物“动”起来。在VR技术创造的虚拟世界里,观众沉浸在文物展品创造的时空,实现了人在画中游的艺术观展效果。在AR陈列技术的应用下,许多文物不再固定不动,而是可以实现360度沉浸体验,甚至让其动起来,进入现实空间与观众对话,进行展品讲解和展示,如AR馆内导航、AR游戏等获得了良好的展示互动效果。人工智能技术(AI)则让文物可以与观众智能互动,对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在线解答,准确高效地完成文物信息的传达。西班牙雷纳·索菲亚博物馆里的机器人员工“帕布里托”可以拍摄高精度的照片,工作人员在其帮助下修复了馆内多幅藏品。谷歌(Google)公司则利用AI技术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3万张图片进行自动识别,并将图片做成博物馆展览的互动档案。VR、AR和AI三种技术的融合使得文物不再是毫无生命的静谧之物,而是虚拟世界中可与观众互动、活灵活现的智慧之物,极大丰富和拓展了观展体验。

  从少到多:新媒体技术让受众拥有“多”感官体验 

  敦煌莫高窟最大壁画《五台山图》首次以1:1投影立体呈现(图片来自香港文化博物馆网站)

  以前博物馆多是依靠文物表层信息来吸引观众眼球,而现在文物背后的故事、艺术成为一个整体,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将文物的展示变成了故事的讲述、艺术的体验、情感的交流。博物馆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融合光、影、音、实时交互等多重科技手段,让观众一走进博物馆展厅就如同进入了一个奇异世界,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的积极参与,为观众带来别开生面的艺术与文化之旅。法国光之博物馆(Ate lierdes Lumières)举办的“梵高·星光灿烂的夜晚”展览,将梵高的几百幅油画作品数字化处理后,以光、影交错的形式投射在整个展厅内,流动的笔触、画面、光影被投影到展厅的墙壁上、地面上、天花板上,构成了突破传统油画边界的多感官艺术体验。同样,故宫博物院的“宫里过大年”数字沉浸体验项目,融入故宫历史和院藏文物中的过年元素,运用数字投影、虚拟影像、互动捕捉等方式形成春节文化与人的互动,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艺术设计交织,组成创新的文化体验空间。值得借鉴的还有日本Teamlab公司创作的《花语森林》等作品,也在博物馆大受欢迎,吸引不少观众与投影在展厅内的花朵交互、合影。这些投影作品与博物馆文物展的融合不仅可以谱写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也可以打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新世界。投影技术带给观众的是一场奇幻旅程,进入博物馆仿佛进入了爱丽丝仙境一般,“多”感官体验使得展出的文物与观众情感关联,展览体验由此变得多元而深刻。

  从乏到趣:交互技术让展品与观众“亲密”起来 

  博物馆仅仅依靠文物展品的陈列,单向线性的文化传播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体验和要求。交互技术的介入让展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更有效地推动文物信息及其内蕴文化的传播。其中,游戏化交互技术给博物馆展品带来趣味改变。扬州博物馆“广陵潮”展厅内设置了多媒体互动体验屏,让观众可以与屏幕触碰、交互,通过游戏化学习交互过程,体验游戏情境,代入游戏角色,完成游戏任务,以了解馆内藏品的信息和历史文化。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利用交互技术打造沉浸式游戏场景、益智养成类游戏体验展示文物展品。通过游戏化交互技术,观众不再被动地接受博物馆解说员的信息灌输,而是通过交互参与主动获取感兴趣的信息。故宫博物院开发的游戏化应用程序《皇帝的一天》,让玩家扮演皇帝角色,从服装搭配到批阅奏折,经历皇帝每日的行程和工作,让玩家在手指与屏幕交互的方寸之间感受传统文化。无论是博物馆展厅内观众与虚拟展品的游戏化交互,还是博物馆主题的游戏化应用程序,都让观众、用户参与到信息、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中,让体验更为生动,富有乐趣。

  从近到远:以5G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让文物“飞”起来 

  随着5G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虚拟展厅、线上展厅逐渐成为观展常态。故宫博物院在官方网站全新改版上线“全景故宫”,涵盖故宫所有开放区域,打开网页或是手机,空无一人的壮美紫禁城尽收眼底,观者可以走进三大殿,近距离欣赏龙椅、匾额等。故宫博物院还上线“数字多宝阁”,利用高精度三维数据,全方位立体展示文物的细节和全貌,观众可以零距离360度“触摸”文物并与之互动。除了线上展厅、网上博物馆,5G互联网技术还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让文物“飞”入观众手机中。高清的博物馆宣传片、微电影、动画等在各大平台火速传播,飞一般地传遍大江南北。故宫博物院利用数字技术依据古画《雍正行乐图》开发的动态图像,将清代画师描绘雍正皇帝日常生活的一系列手绘图转化成为幽默风趣、行为自由率真的皇帝形象,通过“萌”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并配以网络化搞笑图说,在互联网上收获了大量关注和粉丝。在古画原有形态、神态的基础上,艺术家们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透过互联网将传统文化传播至青少年。正是以5G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博物馆才能让珍藏在博物馆展柜内的文物得以广泛传播,从缄默无言的过往文物变成近在身边的生动故事,让大众感受生动的文物信息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作者:柴秋霞)

附件:

相关链接:

{{ el.title }}({{ el.time|date("yyyy-MM-dd") }})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