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以下简称CCF)主办的2020 CCF中国区块链技术大会在济南举办,来自全国区块链领域的行业专家汇聚一堂,一同探讨区块链技术未来与应用趋势。会上,CCF区块链专委会委员、微众银行区块链底层平台研发负责人李辉忠发布《打造数据新基建,释放数据生产力》白皮书。
微众银行数据新基建白皮书
今年10月27日,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在第六届万向区块链全球峰会曾发表主题演讲,阐释了微众银行关于打造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为基础的数字“新基建”以释放数据生产力的相关观点。此次发布的白皮书则是对这一观点的全面论述,并详细介绍了微众银行“数据新基建”的具体方案及应用案例。
释放数据要素的生产力呼唤 “数据新基建”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与算力、算法组合,作为一种新型社会生产力,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显著作用。然而,数据爆炸与隐私问题泛滥也带来了诸多现实障碍,制约着数据进一步释放生产力。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主体掌握了海量数据后,试图独占更多数据,并从数据富矿中挖掘利用价值;另一方面这些主体面临着向伙伴开放分享数据以发挥协同价值的机会,又面临着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愈加健全的约束。白皮书从生产要素释放生产力的基本条件出发,深入探讨束缚数据生产力的问题现象和成因,并总结为十大难点。而能解决这些难题的数据要素基础设施变得极为重要,将是数据发挥社会生产力的基石。
李辉忠介绍道,与传统生产要素不同,由于数据的抽象、虚拟和数字特性,它的基础设施应该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以攻破在释放数据生产力中面临的三大核心要求,即数据的安全存储、可信传输以及协同生产。此次,白皮书对三点核心要求给出明确定义,并具体分析每一要求所需要的技术门槛。
微众银行“数据新基建”愿景
面向三大核心要求的“数据新基建”解决方案
白皮书深入分析了区块链、隐私计算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底层技术,如何应对数据的安全存储、可信传输以及协同生产的要求,并从三大核心要求的角度出发,具体介绍了对应的解决方案。
在安全存储方面,白皮书从几个关键场景出发,给出了终端设备存储、托管存储、机构端存储的三个重点解决方案。在可信传输方面,白皮书对应传输过程中的风险点给出了六点解决思路。在协同生产方面,白皮书根据参与主体的类型不同,对个人数据应用和机构间数据协同两大数据价值回路,给出了场景化的解决方案。
李辉忠特别介绍道,基于场景化这一核心理念,微众银行针对协同生产的两大数据价值回路、四大主要协同模式,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式数据新基建解决方案。其中,两大核心技术能力源自自研的FATE和WeDPR方案。
FATE作为全球首个工业级联邦学习框架,支持广义线性模型、神经网络、决策树等齐全的机器学习建模算法,并实现了隐私数据模型训练和推演的集群部署;WeDPR作为场景式数据隐私保护解决方案的先驱,对金融、政务、医疗、商业等数字化经济核心领域中的常用隐私数据协作流程提供了完备的即时可用高效解决方案模板,支持任意多数量参与主体之间的对等数据协作和零信任的安全机构计算节点部署,并对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做了进一步升级。
微众银行数据协同生产的全栈技术架构
融合一系列前沿技术能力,根据数据从入到出的视角,微众银行为协同生产提供了自下而上、六个层次的全栈技术架构。从最底层的数据接入到最顶层的数据调用和实际应用,该解决方案全方位整合了计算资源和数据资源,为数据价值的转换和发掘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隐私保障,为实现全面解放数据生产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基础设施。
微众银行“数据新基建”成果初现
此外,白皮书融合微众银行过往的实践经验,介绍了微众银行目前较为成熟的方案及应用案例。
在安全存储方面,微众银行开发并开源了一站式金融级数据管理平台套件WeDataSphere,涵盖了数据管理开发全流程,包含平台工具、数据工具、应用工具三大层次。这三大层次工具关注用户各类功能工具需求实现,形成了完整的大数据平台技术体系,有力地支持了数据的安全存储和计算。
在可信传输方面,今年5月份澳门特区和广东省启动的健康码跨境互认系统,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两地机构在用户数据不直接传输和交换的前提下,验证用户提交信息的真实有效性,搭建跨地区的数据真实性核验通道。应用首次实现了粤澳防疫数据互信互认,这种由用户自行驱动的数据提交和核验机制,有效促进数据要素在用户知情、授权和主导下的跨地区流通。截至2020年11月,持粤康码通关凭证通关累计超2800 万人次。
在协同生产方面,微众银行将联邦学习引入营销解决方案,利用联邦广告推荐技术,在保护隐私前提下打通营销转化链路的前后端,做出了良好的解决方案,有效地发挥了双方的资源协同效应,在金融产品的营销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
李辉忠最后表示,微众银行相信,未来的数据要素基础设施一定要满足四个条件,即具备可管控的底层技术、可验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高效率的计算能力和健全完备的数据流通商业模型和激励机制,使基础设施能实现源头可信、安全可靠、有效支撑并实现可持续运转。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