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118个应用场景全面上线运行 郑州成为全国首个全场景数字化运营城市

来源:河南日报 日期:2020-12-21 13:22

| | |

 12月20日,郑州城市大脑建设成果2020发布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118个应用场景全面上线运行,标志着郑州成为首个全场景数字化运营城市,树立了全国数字化城市运营的新标杆。

  本次大会主题为“城市会思考郑州更美好”,启动上线的118个应用场景涉及善政、惠民、兴业的各个方面,与企业群众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基本实现了“一脑赋全城、一网治全城、一码通全城、一端惠全城”的技术架构体系。

  据介绍,2019年8月,郑州市全面启动“城市大脑”建设,目前郑州城市大脑已建成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稳步推进涵盖政务服务、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交通出行等14个业务领域的系统建设,开发系统超过150个、接入59个部门数据,完成118个应用场景,累计归集数据量超过223.7亿。一个“能看见、能感知、会计算”,未来还将更智能的郑州城市大脑已初步建成。

  数字化建设让郑州这座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在运营、管理中变得“轻盈”。郑州市“1+10”立体化疫情防控系统,被工信部评为“2019智慧城市十大样板工程”,同时入选了国家发改委“中欧数字化抗疫优秀案例”。在今年8月发布的《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报告(2020)》中,郑州数字治理指数排名全国第七,数字生活服务排名仅次于上海、北京、杭州,位列全国第四。

城市大脑助力郑州 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进入信息时代,波澜壮阔的城市图景,正在发生出人意料的改变。城市治理的方式与模式也随之“脱胎换骨”。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决定。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时指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随后召开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再次提出,各地要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市域特点、时代特征的市域治理新模式。

  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在滔滔黄河水的滋润下,正踏着数字浪潮加快崛起,不断在中国城市中崭露头角。

   

  信息时代,城市已成为要素高度集聚、多元复杂交汇的“巨系统”,城市治理的难度前所未有。郑州作为千万级人口的特大城市,要确保城市高效精准施策、安全有序运行,依靠传统人海战术和常规技术手段很难实现。推动城市治理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公共服务由被动应付型向主动推送型转变,迫在眉睫。

  2019年8月,郑州全面启动城市大脑项目建设。由此,翻开了打造城市发展现代化新基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平台、城市服务现代化的新载体的鸿篇。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遵循“对标先进、补足短板,郑州特色、全国标杆”的发展战略,以“善政”“惠民”“兴业”为切入点,郑州围绕城市大脑建设掀起了一场巨大的思想、效率、产业、体制的综合变革。

  一年来,郑州成立了数字郑州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每周六数字郑州领导小组办公室都会牵头召开项目推进会统筹数字郑州建设的工作,数字郑州科技公司利用本地化团队800余名专业人才高效落地。

  一年来,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完成了“一脑赋全城、一网治全城、一码通全城、一端惠全城”架构体系的初步搭建,数字郑州形成城市级的计算平台、数据中台、物联网平台、视觉计算平台、区块链平台,构建起全市统一的数字化底座,政务数据治理、数字城市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的“郑州模式”逐步形成。

  一年来,郑州城市大脑通过统一的数字底座,实现计算、存储、数据、网络等各类能力的统建共用,确保“资源一张网、数据全在线”,为各委办局、各县(市、区)提供标准化、集约化、一体化服务。涵盖14个业务领域、接入59个部门数据的数字郑州项目,累计归集数据量超过223.7亿。

  一年来,智慧停车、智慧医疗、智慧环保等118个应用场景建设全面收官。在150个领域的数字化系统进行全新开发,到目前为止,形成了全国首个场景最大、场景最全、功能最多的城市大脑。

  一年来,“数字战‘疫’”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在全国树立了郑州“数字战‘疫’”的“样板形象”。郑州市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入选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峰会“数字化抗‘疫’优秀案例”和工信部“2019智慧城市十大样板工程”。

  一年来,郑州的数字治理水平迅速跃迁至全国前列。在今年8月发布的《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报告(2020)》中,郑州数字治理指数排名全国第七,数字生活服务排名仅次于上海、北京、杭州,位列全国前四。

  用业界的一句评价:一年的“奔跑”,让郑州成了全国城市数字治理的“黑马”!

  二 数字中原,风华“郑”茂。

  当超过50%的公积金提取者选择线上服务;当新生开学家长们可以线上为孩子报名;当每批冷链食品可追溯,确保市民的餐桌安全;当呼啸的120急救车赶来,做到病人“上车即入院”的信息保障;当1600多场文化活动可以让老百姓随时在线查看;当城市里8000多部高层电梯用“智慧眼”实时关注与保护乘坐者;当城市户外20余万路视频监控随时为消防救援提供有效信息;当近30万个停车位接入智慧停车系统市民停车不再难;当344万个适龄儿童可以在线查询预约记录……

  此时此刻的郑州,是今非昔比的郑州。

  数字在隐形的空间无处不在,它们洞穿一个个壁垒后形成链条,如同发散的大脑神经,奋力延伸,在每一次相互触碰下完成相互打通和相互作用。它们正聚合筑造起一个规模更为庞大、动力更为强劲的空中之城——“线上”郑州。

  12月20日的郑州城市大脑建设成果发布会上,118个应用场景全面上线运行,郑州成为全国首个全场景数字化运营城市。

  但这些还不是郑州城市大脑一年来建设的“全部”。正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文锋所评价的:郑州城市大脑建设的实践是对特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可贵探索。

  除了线上“空中之城”的构建,郑州还铺设一条重要的“暗线”——以数字为基础的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的搭建。以中原科技城规划建设为龙头,以“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成立以“城市大脑”项目为牵引的本地产业链,纳入166家本地企业和7所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成数字郑州产业生态联盟,通过城市大脑项目建设,撬动郑州数字经济发展,共同把蛋糕做大。

  截至目前,郑州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000亿元,数字的背后是提质增效的新变量,也成为加速转型的新蓝海。

  三 

  50年前,英特尔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所提出的“摩尔定律”,在现代信息社会得到了充分的印证:1997年美国为装备新型武器耗资2000万美元提升的计算能力,不过六七年的光景即被日本索尼花费200美元应用于电玩游戏。种种现实说明:叠加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切基于计算能力的发展手段,更新之快,亦如“天上一日人间百年”。

  郑州提出城市大脑建设“一年突破、两年看齐、三年领先”的总体目标,以时不我待的奋进脚步,奋力树起数字政府的新标杆,以人民至上创造美好生活,助力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此时,是成果的发布,更是奋进的起步!

 


 

  用“思考”创造美好生活——透视郑州城市大脑建设成果2020发布会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浩

  12月20日,记者从郑州城市大脑建设成果2020发布会上获悉,郑州城市大脑中118个应用场景全面上线运行,标志着郑州树立起全国数字化城市运营的新标杆。

  目前郑州城市大脑已建成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稳步推进涵盖政务服务、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交通出行、医疗健康、文化旅游、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14个业务领域的系统建设,开发系统超过150个、接入59个部门数据,完成118个应用场景。

  这118个应用场景直面社会热点、解决民生痛点,通过系统互通和数据共享,切实让市民感受到数字治理城市带来的改革“红利”。

  今年3月20日,“全方位、多维度、有温度”的郑州掌上城市综合服务平台——“郑好办”APP全面上线。截至目前,上线运行的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已达到542项,公积金提取、契税补贴、居住证申报、水电气暖办理等和生活息息相关事项都可以实现“零跑动”和“掌上办”。

  以“郑好办”APP为服务端口,统一市民身份认证,实现公共交通、信息查询、网络购票等“处处畅通”。智慧停车系统已将全市的路侧停车泊位和95%的封闭停车场的近30万个停车泊位接入系统,泊位接入率居全国首位。搭建全市统一移动办公平台“郑政钉”,实现政务数据与业务的融“汇”贯通,使政务业务更加灵动、敏捷。

  城市会思考,郑州更美好。记者从118个应用场景中,选取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六大场景进行分享。

  应用场景之一 首创120急救新模式 

  2020年年初,郑州市依托城市大脑,利用大数据发力医疗领域,正式启动智慧医疗项目建设,初步实现了信息共享、便民惠民、业务协同和统一监管的智慧健康服务格局,涵盖脱卡就医、120生命智慧通道、出生证明掌上办等应用场景,其中120急救新模式属于首创。

  依托已汇集的市县两级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的1亿多条就诊记录、电子病历等数据,郑州120急救新模式解决了“呼救者说不清接诊地点延误治疗”“接诊医生不知道患者有哪些病发史”“应该送进哪家医院最合适”等多个问题。

  郑州120急诊医生在出发途中就能调取患者既往病史,抵达现场后针对性检测并将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实时传递到后方医院,实现“上车即入院”,极大地缩短了急救流程。据统计,郑州120突发心梗救治时间最快用时11分钟,比心梗的黄金救援时间120分钟缩短了90%。

  另外,120智慧生命通道项目已打通散落在急救各个单元的数据资源。以行政地域为底图,叠加“急救资源地图”(胸痛、卒中、创伤地图),整合120指挥调度数据、急救数据(急救车状态、进程)、医院标签等,可全局展现区域急救体系的急救车平均到达时间、急救车平均达院时间等,从而提高急救水平。

  应用场景之二 实现全市一个“停车场” 

  停车难是城市发展中的“通病”之一。据统计,截至目前郑州市注册机动车数量已经突破450万辆。如何盘活全市停车资源,优化停车体验,解决停车难问题,是摆在郑州城市大脑建设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二里岗街的路侧停车泊位旁,记者看到这里道路两侧的“装备”与众不同:在十余米的高杆上,既有电子抓拍设备,还配有长方形高位视频。据悉,2019年3月管城回族区率先在郑州市推行智慧停车试点,启用高位视频,一个视频可以管理七八个车位,并能够清晰记录下车辆停泊的全部资料,十分高效。

  车主在驶出停车位后,手机就立刻弹出交费通知,轻轻一点,支付完成。这一系列轻松操作,源自“郑好办”APP上线的“智慧停车”。通过“郑好办”APP智慧停车板块,搜索目的地,可查看实时周边空余停车位,通过一键导航功能可快速抵达目标车位。目前,“郑好办”APP已经接入全市所有路侧停车泊位及95%的封闭式停车场,实现了“全市一个停车场”。车主在“郑好办”APP智慧停车板块的订单中可以查看停车时间、停车信息、订单费用、停车照片等信息。

  从9月30日智慧停车系统试运行以来,已完成路侧泊位停车支付100万笔、查询停车场导航200万余次,基本实现了全城停车资源的共享和调度,大大提高了停车泊位的利用率,方便了市民出行。

  应用场景之三 智慧电梯实现紧急救援 

  郑州城市大脑电梯指挥救援系统,主要实现电梯困人的自动报警、自动定位、自动派单和实时事件跟踪。当电梯发生故障,系统将自动推送困人报警消息到指挥中心。指挥中心人员可以迅速调取该台电梯相关的信息,并可通过电梯摄像头,了解电梯内的困人情况。同时,该电梯对应的维保人员会在手机上接收到救援信息,及时进行处置。

  据介绍,由于大数据的支撑,指挥中心可以跟电梯内的被困人员进行语音沟通,安抚被困人员情绪,指导自救。在救援人员赶往救援的过程中,指挥中心还可以看到救援人员的实时位置和最新状态,对整个救援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缩短救援时间的同时,实现救援过程的透明化。

  救援行动完毕后,维保人员可将电梯故障原因、现场照片等信息上报至系统,形成分析数据,以指导维保人员对高危电梯进行重点维修,也为监管人员的监管和执法提供依据。据测算,该系统上线后将电梯救援时间缩短为10分钟,比国家规定的30分钟减少了三分之二。

  应用场景之四 数字赋能提升消防效能 

  郑州城市大脑消防板块针对接警出警效率、救援目标定位、外部资源信息共享等进行了建设。目前这套系统已在市消防支队指挥中心及58个消防站实战试运行,完成真警调派百余次。

  系统自动精准定位受灾点,根据报警人描述,自动选择火灾类型及等级,自动匹配辖区消防站。根据着火点的位置、实时路况等信息,系统自动计算周边消防队的预计到达时间。

  记者在指挥平台看到,前往着火点途中,车载导航系统会自动规避限高、限重地段,保障车辆以最快速度到达灾情现场。城市大脑还可以支持救援人员在途中查看受灾现场情况,如灾情单位情况、周边微型站、消防水源、火灾情况等信息,由此消防救援即可提前部署,这为抢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挤出了宝贵的时间。消防队到达灾情现场后,通过系统嵌入的即时通信工具,能实现前后方信息互通,救援数据全闭环留存。

  “通过数据平台,在消防救援的过程中,城市里超过20万路的户外视频监控,都可以第一时间提供现场火情信息;而平时对全市消防站也可以做到实施查询人员在岗和设备安全的情况。”工作人员介绍,城市大脑让城市消防变得更加“聪明”,判断更加精准。

  应用场景之五 城市大脑精准治污 

  郑州城市大脑打造了“污染源智能档案”,梳理污染源企业基本现状和历史档案信息,完成1.3万多家一源(企)一档的全方面电子档案建设。通过多维交叉分析及智能算法,城市大脑能呈现出污染因子综合统计及未来演变趋势,深度挖掘环保风险隐患、环保演变趋势、隐形关系等为执法部门提供支撑。

  生态环境一张图,通过对生态环境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多维分析,将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结果叠加至二维地理平台,立体展示郑州市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监管状况,实现业务信息和环境信息的空间化、可视化,提供全局视野俯瞰环境管理全景视图,直观展示环境管理全貌,分析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提高管理效率。

  “工业企业三网融合”是将市生态环境局现有的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工业企业视频监控系统、用电量监控系统3个系统融合创新,利用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污染源自动监控的联网和存储,实现对市、县区、乡镇重污染应急管控期间排放量进行监测并预警,提升监管效率。

  建立了服务系统和栏目,利用智慧环保、移动互联网和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数据资源,发布公众关注的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等数据。同时,市民可以通过公共服务系统便捷参与环境污染有奖举报、环境公益活动、在线报名、线上有奖答题等。该系统的建设让市民既可以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又可以监督参与污染防治工作,搭建起业务工作与市民沟通互动的桥梁。

  应用场景之六 实现公共文化供需精准匹配 

  全力打造了涵盖行业监管、公众服务和企业赋能3项功能的智慧文旅项目。“郑州文旅云”“码上游郑州”、旅游电子年卡服务和数字景区大数据监管服务系统等7个应用系统已于9月30日上线试运行,通过微信、支付宝和“郑好办”APP都可使用“郑州文旅云”“码上游郑州”服务和旅游电子年卡功能。

  “郑州文旅云”整合和汇聚郑州辖区的文化场馆、文化活动、旅游景区、文化消费、文化产业等多种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资源,市民可以享受到文化产品在线点单、文化场馆在线预约、热门景区在线游览、文艺演出在线观看、文创产品在线购买、节庆活动在线参与等多种服务。

  截至目前,“郑州文旅云”注册用户80万余人,发布专题活动226个、文化活动1604场,产生用户订单62360个,在线直播175场,累计点击1500万余次。平台用户注册数、订单量、活跃度等指标位居全国同类型平台前列。

  “码上游郑州”服务拓宽郑州市文化和旅游业公共信息服务渠道,为游客提供景区介绍、周边服务、虚拟全景、视频赏析、语音讲解、全市及重点景区手绘地图等全城文旅信息服务。打开“郑好办”APP,手持“一码”便可以游遍全市近40个景区,重点景区提供在线语音讲解,边走边听、边听边游,提升游客旅游快乐体验。  

  郑州城市大脑建设大事记 

  2019年8月

  郑州城市大脑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2019年12月31日

完成基础平台搭建

  2020年1月21日

  搭建疫情防控一体化平台

  2020年3月13日

  启动“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攻坚

  2020年3月20日

“郑好办”APP上线

  2020年3月23日

  “1+10”立体化疫情防控体系搭建完成

  2020年5月6日

  城市大脑“一网统管”建设启动

  2020年5月

  《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政务服务“好差评”)调查评估报告(2020)》发布,郑州市排名提升6位,为增速最快城市

  2020年6月30日

  “一网通办”政务攻坚任务完成

  2020年8月18日

  《城市数字治理指数研究报告》发布,郑州数字治理指数位列全国第七,迈入全国前列

  2020年9月22日

  郑州市凭借“1+10”立体化疫情防控系统,被评为“2019智慧城市十大样板工程”

  2020年9月30日

  “一网统管”建设成效初显

附件:

相关链接:

{{ el.title }}({{ el.time|date("yyyy-MM-dd") }})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